觀點投書:美國電影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2024-03-16 05:30

? 人氣

隨著社會、校園運動與本土化政策的開展,同時台灣電影、流行歌曲等大眾文化及舞蹈、戲劇、文學等精緻文化亦受到美國社會運動與抗議電影的影響,自美學成返台的藝文與電影界人士紛紛以反映台灣社會現實為主要創作題材,台灣文學(涵蓋鄉土文學)、雲門舞集及新浪潮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等風靡一時,促成了台灣的文化自覺運動,形塑了以台灣本土為主體的台灣意識,影響台灣以後的政治、社會發展甚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後冷戰全球化時期(1990年迄今)

90年代初期,現代主義所強調的社會中心價值亦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後現代主義思維下的科幻與夢幻式電影如《星際大戰》、《超人》、《外星人》、《侏儸紀公園》等,以及超現實的強烈暴力動作片電影如《魔鬼終結者》、《復仇者聯盟》等大製作影片的興起,這些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影迷。 

90年代蘇聯與東歐共產集團瓦解後,美國在國際多邊結構中成為唯一的超級強權。後冷戰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啟動了文化影響力更深遠的全球化消費文化,加上資訊時代的伴隨而來,更打破了國家界線,建構了網路虛擬世界的《地球村》與無厘頭的顛覆性文化。 

好萊塢電影在90年代開始大量運用電腦合成技術,製作大場面的科幻、災難電影及高難度動作片,21世紀更是科幻片的天下,如《駭客任務》、《星際大戰》、《魔鬼終結者》、《侏儸紀公園》與《復仇者》系列電影,或是強烈顛覆既有思考模式與社會結構的影片如《黑色追緝令》等黑色喜劇。 

新世紀的好萊塢電影著重聲光畫面的特效、大場面的建構、強烈暴力動作的設計以及充滿價值解構的後現代虛無主義,劇情較為單薄,所反映的是資訊化時代以語音圖像為主的零碎思考方式,伴隨著資訊世界「地球村」時代的來臨,更打破了國家的文化界限。

九十年代以後的這些電影劇情很簡單,美式價值觀念的傳輸就顯得薄弱多了,但影片中所顯露的性與暴力卻更為狂烈以及社會核心價值的瓦解,更顯示了世紀末與新世紀的狂亂與不安,深深影響世道人心。 

90年代後的台灣與70、80年代相較,社會、政治變動較 小,社運、學運規模與次數也比80年代少了一些,文化上亦無類似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采文化辯證,惟由於受到美片等強調暴力以及虛無、顛覆觀念的文化影響以及社會結構的激烈變遷,90年代後新世紀的台灣社會比80年代更為狂亂、失序,社會價值更為扭曲,台灣意識更趨多元廣泛,國家認同意識也更趨混亂,社會對抗與分裂亦更為強烈。 

上述90年代後的好萊塢電影與全球資訊文化,雖然一方面對泛台灣意識的形塑有所影響,但另一方面弔詭的是,台灣在冷戰結構解體後受全球化消費主義的衝擊如韓劇、日劇及西方流行文化與消費品以及網路虛擬世界的影響,卻讓新世代更堅持台灣的資本主義消費生活方式,自我認同更強烈,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