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理念讓股價飆漲到公司收入的30倍!投機者群體湧入牛市,幻想擺脫貧窮成為暴發戶

2024-02-13 14:00

? 人氣

筆者認為,1920年代股市的主要特徵,並不是人們對於投機創新的狂熱追求,而是用債務堆疊投資、提升收益的作法。(資料照/美聯社)

筆者認為,1920年代股市的主要特徵,並不是人們對於投機創新的狂熱追求,而是用債務堆疊投資、提升收益的作法。(資料照/美聯社)

1920年代股市的主要特徵,並不是人們對於投機創新的狂熱追求,而是用債務堆疊投資、提升收益的作法。有了保證金貸款,投機者就有錢「買AOT」(買任何一件東西Any Old Thing)了。喜劇演員格魯喬.馬克思就以個人名義借了超過25萬美元玩股票,他也在回憶錄中寫道,在牛市時期你不必聘請金融顧問來為你挑股票:「你可以閉上眼睛,手指往大板子上任何一處指去,你買的股票就會開始上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槓桿並不限於個別投機者的保證金持股,它甚至成了美國企業界金融結構的一部分。公用事業與鐵路公司併入巨型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這種巨型公司稱為「系統」(system,人們以這種方式稱呼控股公司,可說是無意間和羅的密西西比系統形成了共鳴),而系統則是由多筆債務層層堆疊構成的金字塔結構。曾在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手下擔任祕書的塞繆爾.英薩爾(Samuel Insull)在中西部組建了龐大的公用事業網路,業務多樣化擴展到許多領域,包括輪胎製造、製鞋工廠與不動產。

投資信託英薩爾公用投資(Insull Utility Investments)持有多間公用事業的交叉持股(cross-shareholding),每一間公司都以債務累積高度財務槓桿,以致營運事業的盈餘只要稍微增長,對控股公司的利潤就會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影響。母公司還會讓附屬公司以膨脹的價格互相售出資產,以人為方式產生利潤。英薩爾的商業帝國已經太過複雜,就連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都無法理解它的結構,於是英薩爾安排將他各間公司的股份直接賣給顧客。

牛市走到了最後階段,市場上公用事業控股公司風靡一時,它們的股價在1929年達到高峰,價格高達帳面價值的4倍以上,股息則跌到1%以下。1929年1月,J.P.摩根(J. P. Morgan)投資銀行為生產全美五分之一電力的聯合控股公司(United Corporation)扮演發起人角色,而後來揭露的消息指出,摩根銀行自己保留了將近200萬份權證(warrant),有權以固定價格認購聯合公司的新股份。此外,摩根銀行還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將聯合股份發配給了「偏好」的客戶,其中包括國民城市銀行的米切爾、通用汽車的拉斯各布以及前總統柯立芝。

控股公司流行起來後,遠遠超出公用事業的範疇。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出身的不動產開發商范.斯韋林根(van Sweringen)兄弟,就用結構複雜的控股公司網路,合併了中西部多家鐵路公司,組成亞雷加尼公司(Alleghany Corporation)。亞雷加尼公司是建築在堆積如山的債務上成立的,贊助商還包括J.P.摩根銀行。瑞典「火柴之王」(Match King)克羅格則打造一條國際獨占連鎖企業,控制全球約四分之三的火柴生產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