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未發的「海獅計畫」
法國崩潰後,德軍上下倍感輕鬆,大家興高采烈,以為戰爭就要結束,可以從容地品嘗勝利的果實了,布魯門特提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普遍樂觀的情緒。「與法國達成停戰協定後,陸總部立刻下令組成專門人員籌備在巴黎舉行勝利閱兵式,調遣參加閱兵式的部隊。我們為此準備了整整兩個星期,大家興致勃勃,以為天下太平指日可待,開始著手復員工作。我們還收到一份名單,列有行將解甲歸田的各師番號。」
然而幾個星期過去了,英國沒有表示出任何願意談和的跡象,勝利帶來的興奮開始消退,不安的情緒漸漸滋生。
一九四○年七月十六日,在法國投降近一個月後,希特勒發出指令:「儘管在軍事上已處於窮途末路,英國仍未表示出妥協的意向,我決定要準備一個登陸英格蘭的計畫,若有必要,就付諸實施——備戰工作必須在八月中旬前全部完成。」不過這個命令聽起來還是非常「含糊」。
希特勒內心不願入侵英國,這一點在他七月十一日會見海軍總司令賴德爾時表露無遺,戰後繳獲的檔案中有這次會談紀要。一開始他們沒有談入侵英國的事情,而是大談挪威的情況,希特勒對挪威更感興趣。他表示打算在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附近的灣區建一座「漂亮的德國城市」,並已指示部下遞交有關規劃,後來他們才談到入侵英國。賴德爾認為,「入侵只能作為迫使英國求和的最後手段」。他詳解了入侵行動將會遇到的許多困難,指出不僅要擁有制空權、漫長的運輸線,還需要大量的籌備工作。賴德爾講完後,希特勒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會談記錄歸納道:「元首也認為入侵是最後的手段,制空權是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當希特勒看到入侵蘇聯同樣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時,他便改變了一九四○年秋季進攻蘇聯的原計畫。他也向外交部和陸總部的要求做出讓步,以損害英國的利益來遷就蘇聯的領土要求,進而阻撓英蘇聯手。不過入侵蘇聯的方案仍在繼續醞釀,較之跨海侵英,希特勒更熱衷於侵蘇。
瞧一瞧英國此時對局勢的反應也很有意思。皇家海軍不敢確保能及時參與英吉利海峽的戰事,正如德國海軍恐怕皇家海軍參戰,英國海軍將領也對德國空軍的威脅感到憂心忡忡。不過就在希特勒下達指令的同一天,我得到可靠的消息稱,為掩護敦克爾克大撤退而受到重創的皇家空軍經過重組,已經恢復元氣,戰鬥力達到原來的水準,五十七個中隊擁有上千架戰機和有足夠的後備力量。
敦克爾克大撤退後的六個星期時間,能夠阻止入侵的英國陸軍兵力嚴重不足,德軍區區幾個師就可以將它擊潰。撤回國內的陸軍需要重組並重新武裝,儘管過程不快,但皇家空軍實力的恢復還是確立了英國民眾對抗入侵的信心,德軍勝利所造成的威脅也與日俱減。倘若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希特勒的軍事會議一窺「山的那一邊」的情況,英國人就會更加振奮了。看一眼德國情報機構的報告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他們顯然高估了英國陸軍的實力,怪不得希特勒和他的軍師們在琢磨這個問題時會感到越來越頭痛。
*本文節自《戰敗者的觀點:德軍將領談希特勒與二戰時德國的興衰》,八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