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澳洲國產潛艦思考台灣潛艦國造

2016-05-18 06:00

? 人氣

軍方決心進行潛艦國造,但種種跡象顯示美方對台技術支援仍未鬆綁,未來恐有變數。圖為我國海軍潛艦海虎號。(資料照,吳逸驊攝)

軍方決心進行潛艦國造,但種種跡象顯示美方對台技術支援仍未鬆綁,未來恐有變數。圖為我國海軍潛艦海虎號。(資料照,吳逸驊攝)

2016年4月26日,澳洲宣布由法國取得其新潛艦訂單,價值1.3兆台幣(約台灣政府一年總稅收72%),可說是這些年來,全球最大軍火採購,但很少人知道的是,在這之前,澳洲和瑞典合作,砸下重金,研發出澳洲國產「柯林斯級」(Collins)潛艦,為何澳洲政府不從自己的國產潛艦,下去升級改良,要把巨額利益往外送呢?同樣推動潛艦國造的台灣可得到什麼經驗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柯林斯級,滿載排水量3,400噸,以10節速度潛航時,最遠可航行11,000浬,最大潛深300公尺,武裝6管533mm魚雷發射管,可裝備美製MK48重型魚雷及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整體而言,柯林斯級性能不俗,是全球第4大柴油動力潛艦。1983年,澳洲選定柯林斯級的設計團隊,由瑞典考克姆斯公司(Kockums)得標,瑞澳兩國共組澳洲潛艦公司,在澳當地設廠,始推動澳洲潛艦國造,柯林斯級首艦柯林斯號於1990年開工,1993年下水,過程看似順遂,但1996年才成軍,事實上,一直到2000年,該軍艦仍無法進行戰備,此時,澳洲政府已為這款潛艦花費100億澳幣(約2600億台幣),但實際上,澳洲政府原規劃僅40億澳幣。

1999年,澳洲國防部委由外部機構對該型國產潛艦,提出完整檢測報告,該報告提出柯林斯級潛航時噪音太大、推進器出現裂痕、艦體與高壓海水管路設計不良、柴油發動機噪音過大且故障叢生、潛望鏡設計不良、通訊系統過時、且潛建作業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該報告特別提到,該潛艦在海底全速航行時,艦體會漏水,每小時進水300公升,艦體有崩潰之虞。1999年中,澳洲國防部針對該報告所提缺失,另砸下10億澳幣(約250億台幣)改進,雖有所改善,但該艦整體實力仍有缺陷。2001年,澳洲國防部另提出「SEA 1439計劃」,引進美國技術,亦是這計畫讓美澳軍事同盟真正密切接觸,最後,澳洲花費約1300億台幣代價(其中有300億台幣用在作業系統上),又再次全面改良六艘柯林斯級潛艦,並汰除原規畫好但狀況不斷的作業系統,改用美維吉尼亞級潛艦的改良型作業系統,至此,2004年底,6艘柯林斯級艦,才算能完全肩負澳洲海軍賦予執行各種任務的能力,從1983年到2004年,澳洲潛艦國造計劃,整整走了21年,花費至少超過4150億台幣。

美國海軍專門獵殺潛艦的自主航行無人艦艇「海獵號」(Sea Hunter)(DARPA)
美國海軍專門獵殺潛艦的自主航行無人艦艇「海獵號」(Sea Hunter)(DARPA)

澳洲政府原認為,以其本身各種豐富金屬礦藏,再加上一定的重工業水平,瑞典歷史悠久潛艦建造經驗(瑞典潛艦造艦技術可追溯至一次大戰前),另加上部分對外採購裝備,能順遂的造出澳洲國產潛艦,但事與願違,沒想到這條路走這麼久。以其經驗來看台灣,民進黨新政府於2015年10月提出潛艦國造政策,10年內下水成軍並量產,花費4000億台幣,但台灣各金屬礦藏及種類沒澳洲豐富,無任何造船廠有潛艦造艦經驗及技術,對外採購各敏感裝備(聲納系統、魚雷系統、潛望鏡等)比澳洲更難上加難,試問,台灣有可能比澳洲用更短時間、更少經費完成潛艦國造嗎?只能說,難度很高。造艦經驗,前國防部長高華柱曾用四字形容潛艦國造:糊塗膽大。說穿了就是台灣從無造潛艦經驗,上述瑞典考克姆斯公司造艦經驗如此豐富尚且如此,更何況台灣;偏偏造潛艦除需高超煉鋼技術(比如日本親潮級的NS110高強度鋼,號稱即使水下500呎深度也能承受)及一定焊接水平(所以澳洲才堅持下一代的潛艦採購案一定要在本地建廠,以提升澳洲本身的焊接技術),及潛艦必要的推進系統,作業系統,武器系統,聲納系統,而這一切,都需嫺熟的造艦經驗予以整合設計規劃,但我國除鋼板(中鋼的HY80鋼板)外,其他全無,若國產潛艦失敗,別鬧了,潛艦出海試航可是在海中央阿,開著國產潛艦出航的海軍弟兄,哪個不是有父母,有家庭,人生父母養的呢?若潛艦出海測試失事,沉下去浮不上來,對海軍,對台灣造船業,對台灣政府,這絕對是三輸的慘狀;別說不可能,美國長尾鯊級、俄國庫斯克級、英國安菲翁級、中國明級潛艦都遇過類似事件,美國長尾鯊級艦更是首艘原型艦就失事,況且這三國造艦經驗豐富,所造潛艦不下百艘,它們都有可能出錯,更何況無潛艦建造經驗的台灣。

國防部持續推動潛艦國造(風傳媒)
國防部持續推動潛艦國造(風傳媒)

潛艦國造要成功,台灣絕對要聘請經驗豐富的外國潛艦設計團隊,並採購該國推進系統、聲納系統、魚雷等裝備,把生產線設在台灣,而我國則從中吸收造艦經驗及技術,別排斥外購軍火,不要把它汙名化,澳洲花了至少4,150億台幣後,新潛艦仍要開國際標,澳洲很清楚,其技術不夠水準,買新潛艦,除增強戰力,另方面亦提升自我技術.有人說歐洲小國也能自製潛艦,台灣為何不可?但要知道,荷蘭瑞典等國,造潛艦經驗都超過百年,一次大戰前,人家就在造潛艦了;日本是二次大戰前,就會造潛艦,重要的是從推進系統,聲納系統,武器系統等,日本一應俱全,充足的造艦經驗及技術;南韓潛艦技術,是德國哈德威造船廠原廠技術移轉,中國及北韓潛艦技術,是前蘇聯除技術移轉外,還協助造廠;台灣既無百年造艦經驗,更無一定高深技術,也沒有國外技術移轉,又無國外協助造廠,今日說要靠自己潛艦國造,能沒有風險嗎?軍事需要的是經驗及技術的長年累積及持續發展,而非憑著熱情,經驗跟技術可以傳承,熱情卻終歸於平淡。

*作者任職於中央機關,長期關注軍事,財經,稅務等議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