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貨幣簡史-錢是硬的還是軟的?:《錢的歷史》選摘 (3)

2016-05-31 05:20

? 人氣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關於金錢一直有個問題:它算是硬的、還是軟的?把這個問題再擴大,金錢是具有實質內在價值的東西嗎?或者說,它先天沒有價值,只是代表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呢?用具體的話來說,錢是一枚金幣,還是一張紙鈔?這要看時間、地域、民族,及統治當局如何接受而定。唉,金錢明顯可以兩者皆是,只要它仍是價值的象徵。別忘了,大腦有神經可塑性;它能學習新思想、更新舊思想。最後,社會的「超級大腦」決定什麼可以作為通貨,從阿茲提克人(Aztecs)的可可樹到一度於挪威流通的奶油都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金錢固然有許多形式,要回答前述問題:錢是硬的、軟的,自古以來即是金屬本位學派(metallism)和紙鈔學派(chartalism)這兩派經濟理論的分界線。它們值得我們深入討論,因為這是了解貨幣史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架構。二十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喬治.腓德烈.卡納普(Georg Friedrich Knapp)創造出這兩個名詞。雖然這兩個名詞在今天並不通行,它們很容易記住,也精確傳達根本意義。這兩種理論的主要差異涉及到金錢價值由何而來。金屬本位學派認為錢的價值來自它的實質內在價值,商品(通常是金屬但未必盡然是金屬)的市場價值。黃金、白銀和其他商品如大麥、穀類等作為通貨,是因為他們具有由市場決定的固有價值。按照金屬本位學派的世界觀,紙鈔也可以作為金錢,只要它們由金屬或具有實質內在價值的其他物品支持就行。例如,在使用金本位制的經濟體,通貨可以轉換為固定數量的黃金。硬體貨幣的固定供應,應該會讓任何人,尤其是政府,難以製造更多並調整整體供應。

紙鈔學派這個字源自拉丁文「charta」,即票券,它認為錢本身沒有實質內在價值。

根據這一派理論,錢是「軟」的,是一種非商品或一種象徵物。譬如一元美鈔,它只是一張紙,沒有實質內在價值。國家創造出金錢及其使用價值,美元是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這個權威所創造出來。國家也透過以美元管理稅捐、罰鍰及規費,創造出對其通貨的大量需求。

現行美元紙鈔(維基百科)
現行美元紙鈔(維基百科)

由於支付這些項目是強制性,你必須取得美元,以美元交割。國家也可以制訂法定貨幣法,例如美國一九六五年的硬幣法(Coinage Act of 1965)規定:「美國硬幣與通行貨幣(包括聯邦準備券和流通中的聯邦準備銀行及國家銀行鈔券)是所有債務、公共課徵、稅捐的法定支付能力的工具。」此外,由於它的製作成本極低,發行者很容易可以調整它的供給額,在某個程度上,製作偽鈔者也曉得。

金屬本位學派和紙鈔學派對金錢如何源起有不同的主張,產生亞當.斯密和艾佛瑞德.米契爾—殷內斯兩者的分野。金屬本位學派主張金錢取代了以物以物。因此,金錢是民間市場的創造物,國家只是接受巿場所決定的事實。紙鈔學派則認為債務或融資制度早於金錢出現:計息的放貸證據出現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比硬幣在西元前六三○年左右出現在利底亞王國,早了數千年。我們現在清楚這兩派理論之間的斷層:金屬本位學派和紙鈔學派、金屬和融資、市場和國家、硬和軟。目前看來似乎是紙鈔學派占上風,因為目前的全球貨幣制度依賴不以金屬支撐的軟通貨。可是金錢和金屬的連結關係,在經濟學理上非常重要。許多重要經濟思想家被認為持金屬本位學派觀點,包括約翰.洛克、亞當.斯密、約翰.史都華.彌爾和卡爾.馬克思等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