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社會上其他行業一樣,軍中也有裙帶關係。不少升遷的決定性因素是:「誰的親戚」或「誰的侍從官」。這種情形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但可用更好的人事制度減少它的發生。
此外,少數將官的行為確實令人不齒,例如:江國慶案中的陳肇敏,當共諜的柯政盛及羅賢哲,洩密遭通緝(居住美國)的林勤經,以及向敵人諂媚的許歷農、費鴻波、夏瀛洲、曹文生等人。這些案例值得我們檢討,當初提拔他們的藍綠兩黨總統該不該負識人不明的責任?如此品格的軍官仕途順遂是否表示人事升遷的標準出了問題?這又給年輕軍官做了何種示範?對軍隊文化與士氣的影響為何?
民進黨比國民黨更需要軍人的支持
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向中國靠攏,而民進黨(與多數民意)希望維持現狀與台灣的主體性。若是如此,國民黨其實不需要支持軍隊,民進黨則應想盡辦法贏得軍人的心。可是現實似乎剛好相反。沒有足夠的防衛能力與軍隊的支持,如何維持現狀?如果民進黨政府認同這個邏輯,應該考慮以下政策方向:
第一,加強對中低階軍人的照顧:
國家對軍人的照顧,多數資源都用在高階將領身上。引起社會反感的福利,如退休領高薪、上億的將軍宅、退輔會事業的肥貓職等,都與大部分的軍人無關;最被詬病的十八%優存,年輕軍人根本沒有。
對軍人的照顧比例應該對調,將資源用於中低階軍人身上。「將」級軍官的孩子多已成年,而「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官的子女普遍還在求學階段,且大多無法申請到眷舍,因而有房貸壓力。此外,中低階軍人往往因部隊職務調動無法協助照顧家庭,導致多數眷屬無法工作、補貼家用。
中低階的人數遠多於高階將領,該爭取哪一邊的支持應該再清楚不過。中低階軍人一直是被忽略的一群:軍隊受社會批評時,安分守己的他們一起挨罵,待遇卻遠遠不及那些當共諜或遭通緝逃亡的中、上將。他們若覺得受重視,必然特別感動。
當企業管理不良,高階主管必須負責。軍中的紀律及管理出那麼多問題,不正顯示將軍們的管理能力不足?為什麼政府認為他們退伍後有能力管理瓦斯、營造、製藥或百貨事業?在講求專業的時代,為何不將這些事業交給專業經理人,將績效提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給中低階退役的軍人?他們退役後可從基層做起,累計經營經驗,逐漸靠自己的能力爭取更高的管理職位。這不是比空降已過退休年齡的人擔任董事長還要理想?不也更符合退輔會的宗旨?
第二,軍公教分離:
台灣社會習慣將「軍公教」框在一起。如果軍、公、教是一樣的,為什麼流浪教師滿街跑,公務員考試爆滿,而軍校總是招生不足?因為人是聰明的,知道當軍人沒有哪麼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