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在多個國家持續升溫,生育年齡婦女尤其擔心,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此關切,建議居住在茲卡病毒風險高地區的女性應該要延後生育,避開疫情高峰期,以免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等重症。
茲卡病毒由病媒蚊傳播,目前在南美洲、中美洲最為嚴重,但苦無有效疫苗預防,且發病症狀不明顯,疫情延燒迅速,世衛在今年2月1日宣布茲卡病毒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狀況」。2016年夏季奧運將於8月初在疫情最嚴重的巴西登場,屆時大批運動員與遊客湧入,專家擔心疫情會一發不可收拾。
WHO advises women to delay pregnancy over #Zika virus threat https://t.co/NafeNzutir via @guardian
— Save the Children US (@SavetheChildren) 2016年6月9日
生小孩請三思
為降低茲卡病毒對新生兒造成的威脅,WHO在9日對加勒比海、拉丁美洲的46個國家提出建議,希望當地民眾能延遲懷孕。《紐約時報》指出,目前西半球每年有將近500萬的新生兒,暴露在茲卡病毒的風險當中。
茲卡病毒主要是透過埃及斑蚊(Aedes species)傳布,但也能透過性交傳染,孕婦若感染病毒,容易導致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症,智力發展遲緩甚至早夭。而即使疫情火燒眉毛,目前仍無任何有效疫苗或是藥物治療可以預防,WHO只能建議高風險感染區的情侶、夫妻,若想生小孩,請先等一等。
始料未及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早在1947年在烏干達的一隻獼猴體內分離出來,但過去數十年來鮮有大規模爆發的案例,在中非、東南亞及印度等地僅有零星紀錄。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的雅蒲島(Yap)爆發群聚感染疫情,人類才對茲卡病毒有所認識,但要預防,目前仍言之過早。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透過各界專家研究、合作,4月發表報告,認為茲卡病毒是造成「小頭畸形症」和其他嬰兒先天缺陷的元兇之一。
感染茲卡病毒,雖然對成人沒有直接的生命威脅,但對懷孕的婦女來說,腹中的胎兒卻仍然有畸形、早夭的危機。而即使釐清了病毒疑惑,婦女心中的恐懼依然不減。
自去年以降,茲卡在巴西、拉丁美洲地區肆虐,大規模的爆發,人類對這樣的情況始料未及,WHO在今年2月,宣布此疫情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狀況」。
去過茲卡疫區民眾應避免性行為
全球共有60餘國出現茲卡病毒本土案例,各國官員呼籲,懷孕中的婦女盡量減少出遊,尤其避開茲卡病毒感染嚴重的地區。
而美國疾管局建議,若未懷孕女性感染茲卡病毒,在之後的8周不要有性行為發生,也請打消懷孕的計畫;由於茲卡病毒能在男性精液內存活至少62天,男性若要確保伴侶安全,6個月內也不要有任何性行為。
目前,台灣本地分別在1月、5月出現兩起茲卡病毒案例,而第3例則在6月5日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確認,一名來自印尼的22歲移工確定感染,但目前已經康復。
衛福部疾管署也針對茲卡病毒疫區,更新各地旅遊等級,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中南美洲的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祕魯等地被列為二級警示;馬來西亞、柬埔寨、孟加拉等則為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