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11月17日,拜登(Joe Biden)以應對朝鮮參戰為由,首度准許烏克蘭以陸軍戰術飛彈(ATACMS)打擊俄羅斯,後者也在19日至20日迅速行動,不只用上美國提供的ATACMS,還加碼英國製造的「風暴之影」(Storm Shadow)。結果雖沒有造成嚴重傷亡,卻是明顯突破某種「紅線」。
而俄羅斯也回以顏色。11月19日普京(Vladimir Putin)簽署總統令,批准新版《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當中擴大了核威懾對象範圍,擴充了須以核手段消除的軍事威脅類型,也對俄羅斯考慮使用核武器作出回應的具體情況進行說明。這一動作被不少媒體解讀為「降低核打擊門檻」,目的是向華盛頓發出嚴厲警告。
之後情勢再度升高:因為擔心俄羅斯報復,美國和部份西方國家在11月20日暫時關閉駐基輔大使館,中國大使館也在20日發布通知,稱烏克蘭全境處於戰時狀態,安全形勢嚴峻,在烏公民必須做好撤離準備。同日美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證實,拜登已批准向烏克蘭提供反步兵地雷,協助烏軍防範俄軍入侵,是繼ATACMS後再開「綠燈」。烏克蘭接著指控,俄羅斯在21日以洲際彈道飛彈(ICBM)打擊第聶伯羅(Dnipro)多處關鍵基礎設施。事後雖有美國官員質疑,「俄羅斯用的應是中程飛彈而非ICBM」,歐洲市場還是大受震撼:泛歐斯托克600指數(STOXX)持續下跌,跌至8月以來最低水平,投資人也轉向黃金期貨、比特幣和政府債券避險。
雖說目前看來,這輪升級已過高峰,局勢正逐步回歸常態,「如何停戰」的難題卻依然存在。且儘管交手各方「點到為止」,過程緊張還是暴露戰爭護欄的脆弱性,並為衝突終局投下大哉問:一個不完整但高度武裝的烏克蘭,能不能勉強成為美俄共識?
烏克蘭的分裂已成定局
從烏克蘭作為被入侵方的視角來看,其最理想停戰條件當然就是收復失地、加入北約,並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高度「脫俄入歐」。10月公布的「勝利計畫」就是理想寫照。
根據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描述,「勝利計畫」有五個可公開要點和三個暫不公開要點。要點一是確保烏克蘭能在未來無條件加入北約;要點二是提升烏克蘭的防禦能力,包括增加烏克蘭的武器裝備、加強烏克蘭的國防工業、提升烏克蘭的防空能力、取消對武器的使用限制;要點三是建立對俄威懾,包括在烏克蘭境內全面部署非核戰略威懾軍備,來確保烏克蘭不受俄羅斯軍事威脅;要點四是與美國、歐盟以及其他盟國簽署協議,允許共同投資和使用烏克蘭的自然資源;要點五是讓烏克蘭武裝部隊取代目前派駐歐洲的部分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