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維:現代的孤獨,多數來自貧窮
李家維表示,而當文明繼續發展,有了君主跟奴隸制度後,孤獨就進化到2.0版,隋唐之際,中國人口大概是2000萬人,到唐末已有4000萬,至到康熙時,已有1億人,到清末則為4億人,而如今人類人口快速上升,世界早就超過76億人,並會逐年成長,76億人面對跟過往完全不同的擁擠歲月,此時孤獨很大部分的來源是貧窮。
李家維說明,因為建立了邦國、制度,造成人在一生裡的際遇,是人類在原野裡不曾際遇過的,有愉快週末的啤酒party,但也有無數的失落與對自己的不滿,這一來就造成了失落,從感情、戀愛、親子,太多可能,並不是單一原因。
「長期寂寞會導致疾病跟早逝」
李家維並就《科學人》雜誌的《寂寞有毒》一文指出,寂寞就是孤獨 ,寂寞不是病,但長期深感寂寞,可能導致各種疾病跟早逝,流行病跟心理學研究都顯示,寂寞跟憂鬱症、心血管疾病有關。
李家維也表示,窮人的健康情況比較差,原因不是環境差或缺乏醫療照顧,過去研究顯示,如修道院裡的修女,來自不同社會背景,很多10、20歲就進去,在裡頭活了40、50年,吃一樣的東西、受一樣的醫療照顧,但老年的健康狀況、失智等發病機率差異很大,追溯回去,卻跟他們50多年前,宣誓成為修女時的社經地位有顯著關聯。
「近十幾年發現:社經地位與健康有關」
李家維進一步指出,英國政府曾對官員健康情況進行統計,顯示高階行政官員因慢性心臟疾病而死的相對比例,跟低階員工之間,大概有一倍的差距,也就是官越小,得心臟病比例比大官多一倍,另有研究指出,人們認定自己在社會裡的階級地位,跟健康情況有明確相關,這是心理影響生理的案例,社經地位跟健康的關係,是近十幾年裡的明確發現,收入越不均的社會,人跟人間的信任度會越低,並會增加生活的壓力,而損及健康。
李家維並以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暨神經學教授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近期於《科學人》撰寫的文章指出,美國前1%的富人,在1976年時掌握全國9%的財產,如今則掌握多24%,如此的貧富差距現象,造成人們體內不平衡,讓腦子失控,都可以清楚測量出來,如果從小住在貧困環境,得不到關愛的小孩,他負責判定和決定行為的前額葉皮質,會變很薄,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會萎縮,還有處理恐懼與焦慮的杏仁核會長大。
李家維說明,另一個影響就是慢性發炎,會讓心血管等系統不對勁,貧窮的人免疫系統是脆弱的,甚至連細胞核裡的染色體,都會因為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而受到影響,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染色體最末端的DNA片段),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每複製一次,端粒便會縮短,一旦端粒太短,細胞就會老化無法分裂,許多健康功能也跟著喪失,而貧困的人,與長期照顧慢性病兒童的婦女,他們的端粒會變小,導致染色體脆弱、容易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