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昨日(21)到桃園走訪基層,進行「全台走透透」的學習之旅,為國民黨總統初選提名努力。郭台銘說,台灣不只六缺,「缺電、缺水、缺土地、缺技術人才、缺研發人才、缺投資」。更缺一位懂經濟,能夠開創台灣未來的總統。
郭台銘上午參訪環保生技公司時表示,未來他當選總統,他就是最大的手,要把所有中小企業的手一起牽起來,帶他們到全世界各地去把東西賣出去,一起全力拼外貿、拼經濟。
面對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郭台銘說,他在美國投資是兩年前就開始行動,在全世界的布局也不是從現在開始,「其實我是行動派的,我在中美貿易大戰還沒有起來之前我就做了很多的布局,我相信我會帶領中華民國的經濟。」
21日下午受邀到開南大學與青年學子對談,郭台銘再度對於中美貿易戰議題分析,台灣要如何重塑與美國的新供應鏈,提升與中國已有供應鏈的效率,在中美貿易大戰中,找到台灣最佳的位置,左右逢源的獲利。他更直言2020年開始到往後五年至十年,不但是一個經濟戰爭也是一個科技戰爭,更是一個實體經濟融合虛擬經濟的戰爭。
中美貿易戰為台灣找出新的定位
中美兩大強權對壘的貿易大戰,從美國總統川普在5月6日推特(twitter)上宣布將對超過兩千億美元的中國產品提高關稅至25%,中國方面也做出回應,宣布從六月起提高600億美元產品的關稅,皆先後重創中國股市和美國道瓊工業指數,還讓人民幣貶值近2%,後續更有造成美中兩國的物價上漲隱憂。
郭台銘在4月的台灣競爭力論壇中,就再次重申中美貿易戰對台灣的巨大影響,指出如果台灣能在貿易戰造成的國際產業鏈重構中運籌得宜,對夾在兩強之間的台灣而言,這場危機其實是個契機。
他以台商回流為例,除了平庸式的將產業帶回台灣,也會有台商回到台灣後進行升級,「台商回流絕對是好事,」郭台銘說,但政府在統計投資金額之餘,包括缺水、缺電、缺技術人員、國土規劃等等的問題,「台灣有沒有做好準備?」
郭台銘舉例,雖然因應關稅壁壘可能有短期的產能調度,但貿易戰落幕後,許多高科技產品仍會回到中國生產,但為了確保資訊安全,部分「敏感性」產品和產業就會移至台灣投資生產,如果能善用台灣資訊與通信科技、電子半導體的產業實力,就可以翻轉台灣經濟。
不僅如此,郭台銘也在日前的直播中,提到台灣設立自貿區的有利之處,指出在美中等大國的逐漸走向保護主義之際,鄰近大市場、有絕佳地理位置、產業供應鏈上又具有不可取代性的台灣,就是發展自貿區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