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恐懼和仇恨動員,劃分人民內部的敵我(當成民主的推動力),就形成一種思想文化上的『類文革』」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兩天竟然參加一場文化活動。
龍應台基金會,邀請大陸文革時期的攝影記者劉振盛,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了一場文革圖片展示座談會。
一幅幅真實的照片,題材有批鬥大會,「被自殺者」最後的掙扎,公開處決的行刑場面。讓人看到群眾和國家暴力,觸目驚心的一面。
1960年代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成因眾多。有上層政治人物的權力鬥爭,對官僚體制的思想敲打和整頓,狂熱去舊迎新的文化改造。
在成功操弄對領袖(毛澤東)的絕對忠誠之後,引爆恐懼、仇恨、人民內部的敵我劃分意識。最後導致當代最壯觀,幾億人民捲入的大規模,群眾互鬥暴力事件。
文革是一個沉重而長久的話題,主持人在導言時感概,大體説道,人類對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有深刻的悔悟和紀念。但中國人卻對文革,為什麼沒有機構性和全面性的反省?
這種建議有客觀上的限制性,不過知識人還是有機會做出一力所能及的自我省思,來防範和對抗,我們身邊無所不在「類文革」現象。
座談會現場,台大校長管中閔也在坐。不知他對演講者所言,和那些激情、暴力、血腥的照片,有何觀感?會不會比對自己這一年半來離奇波折的境遇,而有哀怨無奈的聯想?
經過2018一整年,行政調查、司法偵辦,犧牲了3位教育部長,管爺總算當上校長。但接著被監察院因給媒體「匿名投稿」,有「固定收入」而彈劾。馬上就會召開公懲會,決定他的命運。
綠營為什麼敢於對管中閔追殺不止,是因為辦理管案當然有著一定「群眾支持基礎」。獨派人士對管爺有著恐懼、仇恨,和人民內部的「敵我意識」,就是一種「類文革」心態。
「台灣人的台灣大學,怎麼能讓一個『中國人』當校長?」綠營掌控的立法院,早就有把中國大陸的定義,修法成「敵國」傾向。而把管爺推向「仇敵」的一方。
座談會上,來了不少陸生,對文革議題有著濃厚興趣。然而,他們對去年大陸網路輿論瘋狂追殺馮小剛和范冰冰,是不是大多也站在「叫好」的一方。
對岸的「新文革」還在發生,只是比較「文明」。網路大V發聲,庸眾跟著狂歡。因為馮小剛踏入圈內時,曾經迎逢拍馬,投機鑽營,以及與人的私人恩怨,所以要對他進行輿論公審。全民道德審判和思想檢查,徹底否定他藝術創作和導演能力,下一部電影何時能再拍,遙遙無期。
范冰冰只是單純逃稅的法律問題,但經過半年多全民輿論追殺後,形象徹底破滅。在完全補繳完稅金,沒有任何刑事責任之後,她想以做公益試水溫,重新複出,結果立即被官媒打槍。官方的立場,也被「類文革」思維的民意綁架。我們要警惕自身,從遠古祖先狩獵時期,就遺留下來血腥暴力因子。更要敢於覺醒,有著高度政治正確性,和道德優越感「類文革」思維上身。當你把與己不同意識形態者視為敵人、叛徒和仇寇時,別說你搞得反思和懂什麼是「文革」。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