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千年的地理概要:《南海》選摘(1)

2016-07-21 05:40

? 人氣

南中國海既是世界貿易的槓桿支點,也是角力的戰場。(麥田出版提供)

南中國海既是世界貿易的槓桿支點,也是角力的戰場。(麥田出版提供)

要了解南中國海對廣大的世界之重要性,你可以在某個晴空萬里的一天,從新加坡樟宜機場起飛,向底下的水面望去。從最小的漁船、到極大的油輪,數百艘船隻塞滿了水道。駁船、拖網漁船、貨櫃輪船、載運汽車運輸船,以及大型貨輪,載運著現代生活的種種商品。往東去的石油引燃起南中國海另一端的台灣、南韓、中國和日本的巨大經濟體的活力。往西去的則是世界工廠的種種產品,硬體、軟體、頭飾和鞋類。根據最可靠的估計,除了全世界半數液化天然氣和三分之一原油之外,還有半數以上的海上貿易通過麻六甲海峽。如果這裡的船隻不動,不消多久,世界上某個角落的燈光將開始熄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南中國海既是世界貿易的槓桿支點,也是角力的戰場。一九七四年和一九八八年,這個區域發生過戰爭,此後又有數十次規模較小的武力對抗。美國自始就捲入其中,印度則開始對南中國海產生興趣。這個區域值得我們注意,可是除了一小撮學者、專家及其他狂熱分子,外界對它非常不了解。對於爭議有許多公認的事實真相,不斷反覆出現在媒體報導上,但其實它們並不正確或是未經證實。南中國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並沒有特別豐富,繫爭島礁上的軍事基地並不特具「戰略」意義,因為只要發射一顆飛彈、幾乎全可把它摧毀;領土爭議涉及到六個國家、不是五個國家,因為印尼雖假裝不受影響,其實也是其中之一;而且繫爭各國所謂的「自古以來即有的權利主張」,也是相當現代的事情。

在南中國海主權問題上中國和許多周邊國家存在爭議。(BBC中文網)
南中國海既是世界貿易的槓桿支點,也是角力的戰場。(BBC中文網)

有關南中國海的許多關鍵著作——至少是英文著作——可以追溯原始源頭到兩份西方學術著作:一是德國歷史學者戴耶德‧海恩茲(Dieter Heinzig)一九七六年寫的論文〈南中國海繫爭諸島〉(Disputed Islands in South China Sea),以及美國地理學者馬文‧薩繆爾(Marwyn Samuels)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專書《競逐南中國海》(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它們是令人大開眼界的開路先鋒作品,讓各界對此一主題有了迫切需要的了解。但是這兩本書敘述的歷史,相當大部分依據一九七四年一月中國入侵西沙群島之後,中國共產黨刊物所刊載的文章。其中之一發表在一九七四年三月號《七十年代月刊》,另兩篇發表在一九七四年五月號《明報月刊》。它們很明顯不是中立性質的學術作品:它們意在合理化中國的入侵行為。這也怪不得海恩茲和薩繆爾,因為當時能參考的材料本來就有如鳳毛麟爪。

然而,透過依賴這些早期作品(以及依賴這些作品的其他作品),太多學者和評論員仍然允許這三篇已經出版四十年的中文文章框限有關南中國海的整個辯論。在那之後,我們對於南中國海歷史及當前情勢的了解已經擴大,允許研究者重新檢視過去的定論。太多這類新材料躺在學術刊物之中,沒人讀它們。我希望藉由將這些作品推廣、得到更多人注意,讓這本書能對改變辯論有所貢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