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比較無私?沒這回事!所有動物的付出犧牲 都有自我利益考量

2016-07-27 22:09

? 人氣

所有動物看似無私奉獻的行為,其實背後都有利益考量。(翻攝維基百科)

所有動物看似無私奉獻的行為,其實背後都有利益考量。(翻攝維基百科)

放眼非洲草原,成群的水牛背上總是會有啄牛鳥(Oxpecker)站在上面,牠們不時輕啄水牛的背,看起來是在幫水牛清潔皮膚,但其實藏著利益交易,因為牠們把水牛背上的皮屑及蟲子當作食物來源,而英國科學記者賈巴迪斯(Josh Gabbatiss)在英國廣播公司頻道「BBC Earth」撰文指出,所有動物都沒有真正無私的行為,就算是自我犧牲,背後也都有利益考量,而人類也不例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求族群繁衍 願意自我犧牲

賈巴迪斯表示,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做出利他的行為,譬如靈長類動物會替同伴打扮,鳥兒在看到天敵時會提醒同類,非洲野犬(African wild dog)會照顧成員的小孩,這些行為基本上不需要付出代價,但有些利他行為卻是代價不菲,甚至會失去性命,像是棲息在美國西北部山區的地松鼠(Ground squirrel),當有獵食者靠近族群時,牠會發出尖銳的聲音,提醒其他同伴附近有危險,但這樣的行為反而會暴露自己的行蹤,增加被捕食的風險。

這樣犧牲奉獻的行為看似偉大,但也是有所目的,根據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成員漢彌爾頓 (W. D. Hamilton)在1963年提出的親屬選擇理論(Kin selection)解釋,地松鼠為了讓親屬能夠繼續存活,所以做出暴露行蹤的行為,藉由自我犧牲換取族群繼續繁衍的機會,雖然這樣的行為只有單方面獲利,卻能達到自己原先所要的目的。不過有些動物的行為在付出時,則是為了得到實質回報。

地松鼠會發出聲音暴露行蹤吸引天敵注意,換取家人安全活命機會。(翻攝維基百科)
地松鼠會發出聲音暴露行蹤吸引天敵注意,換取家人安全活命機會。(翻攝維基百科)

互惠利他 短期損失換長遠利益

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學家威爾肯森 (Gerald Wilkinson)在1984年發現吸血蝙蝠會互相分享食物。由於吸血蝙蝠在36小時內不進食的話就會餓死,因此蝙蝠會反芻自己的血液餵食飢餓的蝙蝠,而當餵食的蝙蝠感到飢餓時,也會得到其他蝙蝠的反芻餵食,這樣的行為符合羅格斯大學人類學與生物學教授崔佛斯(Robert Trivers)提出的互惠利他主義 (Reciprocal altruism),也就是為了得到長期的幫助,願意蒙受短期的損失。

不論地松鼠的自我犧牲,或吸血蝙蝠的互惠,賈巴迪斯認為這些利他行為中,其實都帶有自利的目的,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哲學家伯奇(Jonathan Birch)認為,利他行為可以分為生物利他和心理利他兩種模式,前者是牽涉到繁殖的問題,後者則是對他人的關心而產生利他行為。部分人士認為,只有人類會做出心理利他行為,即是真正的為他人利益著想,而沒有自我利益考量,但實際上似乎並非如此。

人類比較無私?事實並非如此

杜克大學神經學家普拉特(Michael Platt)曾做過實驗,在猴子對他人釋出好意時,觀察猴子的腦部運作變化,並跟相同情況下的人腦作比較。結果顯示,人類做出心理利他的行為時,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沒有顯得比較「高尚無私」,普拉特也說:「對我而言,我看不到人腦在做出利他行為時,跟猴子或老鼠等其他動物有何差別。」

達爾文曾說,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類有道德感及良知,但普拉特的科學研究顯示,人類沒有比其他動物來得「無私」,而普拉特也說,「如果人類認為自己是能夠作出無私行為的物種,那麼我們必須承認,其他物種也能做出相同行為。如果我們明白為何人類會有這種行為,我想我們會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