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不僅是精神疾病!最新研究發現「與新陳代謝相關」,可望開創全新療法

2019-07-16 17:00

? 人氣

好發在年輕女性間的厭食症,過去普遍被認為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造成厭食症的原因,可能不僅與患者的心理因素有關,同時也受到新陳代謝紊亂驅使,這項發現打破了大眾過去的刻板印象,除了有助於解釋厭食症為何難以治癒外,更提供了一條開創全新療程的道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厭食症非全然由心理因素而起,與新陳代謝也有關

這篇研究15日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研究團隊將約1萬7千名厭食症患者的基因,與超過5萬5千名健康對照者的基因對比,發現當中有8種將厭食症與常見心理疾病,如焦慮症(anxiety),憂鬱症(depression)和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聯繫起來的基因,同時也與人體脂肪燃燒、身體活動及帶有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抵抗力有關。

由於罹患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會出現過度「自我約束」進食的情形,其嚴重程度以身高體重指數(BMI)為判定標準,輕度為BMI指數降至17;中度為16-17;重度為15-16,極重度為低於15,患者通常會產生體重不足營養不良、害怕體重增加、渴望變瘦等症狀,因此在過去,厭食症常被視作精神疾病來治療。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遺傳學家布林(Gerome Breen)表示:「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我們不能將厭食症或是其他飲食障礙,單純視為精神或心理疾病治療,」儘管在研究中,參與者的代謝功能看似正常,但其與代謝有關的基因,卻和精神病基因相互結合,進而提高罹患厭食症的風險,因此約有一半比例的厭食症源自遺傳基因,另一半則與患者生活經歷等其他因素有關,布林強調「厭食症與焦慮、憂鬱、強迫等症狀有預期的關聯性,但它同時明顯與人體代謝健康有關,這是我們不曾於其他精神疾病看過的情形。」

完美主義造就厭食症?厭食症造就完美主義?

而厭食症的治療通常著重在心理干預,常使用的療程有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以家庭為基礎的再餵食計劃(family-based refeeding programmes),旨在讓患者於家人支持下恢復健康體重,但這些方法鮮少成功。

長久以來,醫生普遍認為家庭環境,是神經性厭食症的成因之一,但在某些情況下,多數人支持的看法也可能是錯誤的,其中「完美主義造成厭食症」便是一例,布林解釋:「厭食症患者組成的家庭,通常擁有較高程度的完美主義,但我們認為人們將因果關係搞錯了,並不是完美主義造成厭食症,而是厭食症傾向增加了完美主義的程度。我們認為這是家庭環境結合基因遺傳造成的影響」。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研究中發現的8種基因,僅能解釋厭食症的一小部分,由於仍存在著無數醫療條件,因此或許還有成千上百的基因,足以影響人們罹患厭食症風險。

厭食症不等於精神疾病,科學家盼開創全新療法

布林則抱持信心,表示「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它向厭食症病患與其家屬,以及提供或開發治療的專業人員,傳遞厭食症不能單純被概念化成精神疾病的訊息」,「代謝問題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研究飲食失調的精神病學顧問帕克(Rebecca Park)直言,雖然這項工作沒有提供即時的解決方案,但它能引導厭食症出現新的治療方法。

布林認為,現在科學家們需要研究厭食症,與其他飲食失調患者的新陳代謝,看看能否開發基於新陳代謝的療法,「希望隨著時間經過,能出現新穎的療法,改變人們慣於責備患者厭食的現象,使患者能夠擺脫低潮。」此外布林坦言,能夠藉此預測厭食症復發的情形,「會是我們所能做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

得了厭食症的紙片人法洛克,體重僅剩18公斤。(取自影片)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37歲女演員蕾切爾·法洛克(Rachael Farrokh)10年前患上神經性厭食症,體重僅剩18公斤。(取自影片)

帕克補充:「我們需要更多有效的療程治療神經性厭食症,過去很多療法都試圖防止患者把自己餓死,然而多數都是徒勞無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早期介入、從源頭治療。」

去年一項研究找了60位因為厭食症而住院治療的女性加以調查,結果發現其中23%符合自閉症的診斷標準(取自Pixabay)
受厭食症影響的女性為1至4%,男性則為0.3%(取自Pixabay)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