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面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年代,身為一個求職者所面臨到的職缺競爭也是愈來愈激烈,不只要跟國內的人才競爭,也要與來自海內外的國際化人才相抗衡。
要如何讓自己能夠脫穎而出「被看見」,變成這時代的顯學,愈來愈多上班族在討論與研究「個人品牌」的經營。但究竟所謂的「個人品牌經營」是什麼意思?又該怎麼衡量自己是否有必要建立個人品牌呢?
在討論為何要建立個人品牌前,我們先來看做得好的「個人品牌」是什麼樣貌?是指公司內部的人氣王?還是在外走跳的知名意見領袖?
Amazon 的執行長 Jeff Bezos 曾說:你的品牌是指,當你離開現在這個地方時,別人會談論的你。
“Your brand is what people say about you after you leave the room.”
從上述衍伸來看「個人品牌」是一種別人對我們的「感覺」,而以「職場」來說,就是「專業度」和「信任度」。一個好的「個人品牌」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專業被看見、被認可,而這部分要呈現的重點在於「工作專業」,因此,說得比較明確點,其實真正要建立的是「個人職場品牌」。
然而如何在職場上塑造具備專業度與信任度的「個人職場品牌」呢?其實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個人職場品牌,而是要先做好「公司品牌」。
讓我們回想當初是先知道生產 iPhone 手機的公司是 Apple 蘋果電腦,還是先知道發想 iPhone 手機的是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的呢? 是先知道有個知名的社交平台叫做 Facebook 並開始註冊使用,還是先知道這個社交平台的執行長馬克.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又或者我們可能知道現在微軟 (Microsoft) 的執行長是薩提亞・那德拉 (Satya Nadella),但我們知道在薩提亞之前,比爾蓋茲 (Bill Gates) 之後的執行長是誰嗎?
為何我們不記得甚至沒有印象呢?因為「公司品牌」比個人品牌更有影響力。
過去很多職場前輩們一再提醒職場上的我們,當「拿掉名片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為何要強調拿掉名片?因為名片上代表的是公司品牌與職稱,然而這些都是外人在初識我們時,對我們的評斷標準。在一間知名優秀的企業,仿佛是比一間較不知名的企業厲害;擔任某新創公司的執行長,聽起來不一定有比科技大廠的副總還要更被人欽佩(好,我們都知道有特例,但先別用特例來檢視這篇文章)。這些評斷標準可能很不公平,但這就是職場上一般人會有的觀點(或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