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關注通貨膨脹的衡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統計,一百八十一個國家有通膨指數,具體地說,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當然,所有已開發國家都有 CPI,但一長串的開發中國家和小國也在名單上,甚至義大利中北部的微型國家聖馬利諾(San Marino)也名列其中。
《泰晤士報》(The Times)財經編輯菲利浦.奧德里克(Philip Aldrick)在 2016 年 8 月 24 日的一篇文章裡表示,很難想出一個比通貨膨脹更有影響力的經濟衡量標準,因為通膨是達成薪資協議的基準、編訂火車票價和水費的基準。嬰兒潮世代和公共部門領退休金的人員追蹤它,津貼申請人依賴的也是它。它有辦法嚴重削弱收入,而且央行決定利率相關政策時也受制於它。奧德里克表,有一種可歸結到幾個數字的通貨膨脹專斷專制。他還說,就一個意義如此重大的衡量標準來說,我們以為它要經受非常高品質的測試,但其實不然。在英國,直到 2016 年 5 月都廣受關注的消費者指數,是依照可回溯至 1995 年的歐洲規章編纂的,而該規章最近一次重大修訂是在六年之前。消費者物價理應是生活成本的代替指標,但英國央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曾說,那不是最理想的衡量標準,因為它排除了住房支出。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同意 CPI 並非生活成本指數,因為排除的住房支出占多數人生活開支的一大部分。奧德里克寫道,CPI 忽略了民眾往往會以較便宜的項目取代,而像奧樂齊(Aldi)和歷德(Lidl)等折扣商店的興起,導致支出習慣改變。
英國的數據蒐集方法過時,奧德里克如此寫道。承包公司每個月從一百四十家商店蒐集十一萬種物價,又從商品型錄及網站蒐集另外七萬種物價。他認為反而是零售商掃描數據和結帳櫃檯提供的支出行為概況更為精準。另外還要檢查網站,英國有五分之一的非食品採購是在網站進行,這樣會更準確。當然,改變已經在進行,而且數據蒐集也做了更新,但是要跟上日新月異的形勢肯定頗具挑戰性。
丹妮爾.迪馬提諾.布斯(Danielle DiMartino Booth)在《受夠了》(Fed Up)一書中,針對美國聯準會(Fed)使用通膨數字的做法,提出若干一針見血的評論,她指出美國聯準會如何根據那些數字做出非常重要的決策,並選擇性使用通膨的特定類別,如「核心」通膨指數,結果導致不準確的決策。她在其中一章提到 Fed 一名委員「對於 Fed 指定的通膨標準─『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CE)有疑問,該指數忽略了食品與能源價格,因此並未反映通膨的真正水準」。但是民眾最記得什麼物價?他們在加油站支付多少錢,還有一加侖牛奶的價格?這些價格若是上漲,就是告訴消費者通膨上升了。聯準會忽略這些趨勢,就是在逐步破壞自己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