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里約奧運5日盛大開幕,各國好手也摩拳擦掌,等著在競技場上拿下獎牌、為國爭光。但每個國家如何獎勵獲獎的奧運選手呢?全世界最大方的當屬中華奧會,在主席林鴻道並與彰銀加碼之下,金牌選手至少可獲得新台幣3000萬元。在台灣之外,出手最闊綽的新加坡也只拿出約2500萬,而英國則敬陪末座,獲獎的選手一毛獎金也沒有。但英國強調,投資在選手訓練才更具意義。
據中新社與法新社(AFP)報導,若將台灣之外的世界各國對里約奧運金牌選手的獎勵金進行排序,高居第一的是從未在奧運奪金的新加坡,獎勵金高達2500多萬新台幣。印尼以1200多萬元新台幣的金額排名第二,馬來西亞8年前為北京奧運開出的近千萬獎金則排名第三,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從未獲得奧運金牌。
為了激勵台灣國手奪金,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自掏腰包加碼奧運獎金,從原本的2000萬增為3000萬,這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奧運金牌獎金。彰化銀行則在銀牌和銅牌加碼,分別祭出200萬與100萬獎金。而日本本屆雖將奪金獎金從300萬日元提高至500萬日元(約合158萬元新台幣),但仍然連前10名都沒排進。外媒分析,通常奪牌數量越少的國家,獎勵也給得較為大方。
歐美國家獎金少 「投入訓練較有意義」
有趣的是,較富有的歐美國家幾乎完全沒出現在排行榜前段,僅有希臘、俄羅斯與拉脫維亞入榜,分別以新台幣900萬至500萬元不等的獎金,排名第5至第8位。
美國的官方獎金也僅有2萬5千美元(約合80萬元新台幣),但美國奧運選手能獲得非常多贊助商青睞,因此官方獎金也較為不吸引人。
而在許多國家以高額獎金鼓勵選手多多參賽時,也有部分國家更重視從頭開始建設體育界。例如英國、挪威都沒有設立奪金獎金。據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報導,英國奧委會認為,相比於提供個人獎勵,將獎金投入基礎體育設施和選手的訓練更具意義。
南非奧委會(SASCOC)秘書長雷迪(Tubby Reddy)也表示,獎金當然能激發選手鬥志,但奧運更看重的,應該是其傳達的運動精神。
不過回歸現實,運動員拚盡全力獲得獎牌,除了爭取榮耀之外,也往往是希望透過國家獎金或吸引商業代言來增加收入,許多選手即使獲得金牌,也過著相當刻苦的生活,曾獲2014年大英國協運動會(2014 Commonwealth Games)女子角力金牌的加拿大選手韋伯(Erika Wiebe)就表示,自己生活只是還過得去,「我一直跟人分租公寓,第一輛車是在拍賣網站上買的,它常常發不動,但至少可以讓我開去做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