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世人們談論著人類登陸月球50週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經典名言,迴盪耳際。在此同時,台灣也正因著一場午後的暴雨陷入了水災的政治口水戰之中。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其實有著一個共同的背景脈絡:「大有為政府」。
當年,美國政府看到蘇聯的太空科技遠遠超出美國一個世代的恐慌下,成立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1961年甘迺迪總統為美國的太空計畫定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標:登陸月球,他說”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於是,每年政府總預算的5-6%成為NASA源源不絕的資金來源,撐起了1969年7月20日的完美結局。當太空熱潮退去後,NASA的預算只夠支持美國太空人上國際太空站,而且坐的是俄國人發射的火箭。少了大有為的政府,這種動輒百億美元的昂貴科技不是人人玩得起的。
高雄市是台灣很早提出宜居城市構想的直轄市。有鑑於高雄從上個世紀末,經歷全球經濟產業結構的變遷,一直無法從傳統工業發展的體質中脫困而出。過去工業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困境,包括污染、生態環境的破壞、傳統工業設施所隱藏的不安全性,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衝擊等,讓高雄市意識到韌性城市的重要性。高雄市透過加入「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簡稱ICLEI)的國際組織,成為台灣第一個ICLEI會員城市,並設立ICLEI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推動韌性城市的發展。就防洪治水而言,「海綿城市」只是韌性城市下的一個面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做各式各樣的水利建設,從滯洪池、抽水站、到雨水下水道的清淤等等,不一而足。確實,這是城市的基礎建設,能做這些的,也只有靠大有為的政府編列預算。
當大家以為只有大有為的政府才玩得起太空科技時,有幾位私人企業的富豪,早已等不及自己跳進去了。特斯拉電動車的CEO馬斯克(Elon Musk)及美國網際網路巨擘亞馬遜公司創始人現任董事長兼CEO貝佐斯(Jeffrey Preston Bezos)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當大家以為休閒渡假只有星級連鎖大飯店可以選擇時,Airbnb的分享經濟大行其道。當大家認為電力的供給只有台電一家時,一人一千瓦的公民自主再生能源已在台灣社會靜靜地開展。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未來的趨勢。Airbnb的共享經濟,是建構在去中心化的思維;公民自主的再生能源系統是建構在去中心化的思維;馬斯克、貝佐斯的太空夢想,是建構在去中心化的思維。
台灣的防洪治水也該導入去中心化的思維。城市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排水防洪的基礎建設基本上已經定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成為常態,在沒有破壞式創新的科技導入之前,雨水道的設計容量就是有限,滯洪池的數量就是有限。然而,面對一個300萬人口的城市,有很大量的是高樓集合式住宅,是透天厝,這些空間除了給人住,是否也可成為第二線防洪的機會呢?海綿城市的概念是快速排水與吸納多餘的水,創造更長的延時,讓雨水有機會排出而不會造成積水,乃至於淹水。如果住宅的頂樓或地下的筏式基礎成為都市防洪的”基載”,這些潛在的儲備容量,將可緩衝極端降雨對城市自身財產帶來的衝擊,成為都市的“分散式海綿”。
居家住宅成為防洪的一部分,需要的是去中心化的思維,這是思維的解放。Airbnb是「共享經濟」的典範;韌性城市的去中心化思維,將會是「共好社會」的新典範。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創新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