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啜飲的咖啡、中午外帶的漢堡、下午解饞的珍珠奶茶、晚上回家前買的蔬菜水果或烘焙熟食……,一天生活下來,走遍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飲料店與生鮮超市,一不經意就滿手塑膠垃圾,包括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餐具和外帶飲料杯。
減塑潮流不可擋,超商雙雄也響應
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用掉七八二個塑膠袋、二六○個寶特瓶、一三○支塑膠吸管與六十五個手搖飲料杯。在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的主持下,環保署與民間團體於二○一七年攜手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一八年正式確立減塑計畫,將於二○年擴大限制、三○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器材。
這個計畫在荒野保護協會的淨灘調查中已經看見成果。海洋廢棄物雖仍有九成是塑膠製品,但近期在海灘上撿到的塑膠袋數量已大幅下降,比例從過去最高峰的二七.五%降到五.七%。塑膠袋為什麼會減少?環保署在一八年初就管制大至百貨公司、小至飲料店等十四類場所都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內用餐飲禁止塑膠吸管的措施,雖曾因環保署一句「可以用湯匙喝珍奶」吵得沸沸揚揚,如今政策上路一個月,共八千個公家機關、連鎖速食業者及百貨公司門市率先實施。同時,不在首波規範範圍內的統一、全家兩大超商系統及星巴克也都率先響應,外帶咖啡逐步改用紙吸管。
塑膠袋比例下降,凸顯出擴大限制塑膠袋政策的效果;連鎖業者跟進限塑,顯示國際潮流勢不可擋。根據環保署的規畫,塑膠袋、塑膠餐具、塑膠吸管與手搖飲料杯等,都將在十年間逐步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限制使用。然而,消費者改變行為,銷售者也必須轉型。
塑膠攻擊(plastic attack)行動在這幾個月席捲歐美各大超市與量販店,消費者在超市結帳後,當場將商品的塑膠包裝、保麗龍盒與保鮮膜拆掉,經常能堆滿一整台購物車,凸顯一次性塑膠包材對環境造成的威脅,並藉以要求超市做出改變。
乾淨塑膠包膜材質單一,再製率高
在台灣,環保署除了積極管制塑膠袋、內用吸管、免洗餐具與外帶飲料杯,接下來將進一步輔導塑膠包膜回收。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就表示,國內已建立塑膠包膜回收利用平台,媒合量販店將包膜回收給塑膠廠商,再製成塑膠產品。
綠色和平組織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提到,全台連鎖賣場與超商平均仍有七七%的商品使用塑膠包裝,包括塑膠袋、塑膠盒、塑膠膜與托盤等。其中以COSTCO、全聯、美廉社比例最高,塑膠包裝皆超過九成,而家樂福與愛買的裸賣比例最高,約三至四成。
對消費者來說,塑膠包裝可以保存食品;對量販業者而言,塑膠袋因材質複雜又易有油汙殘留,回收成本高,除非消費者自行攜帶容器,否則很難從源頭杜絕塑膠垃圾。「不過,量販店貨物包膜材質單一、品質乾淨,只要源頭做好分類,很容易回收再利用,幾乎可百分之百再製。」賴瑩瑩說。
許多超市業者進貨時,經常將好幾箱貨品用塑膠包膜纏繞、固定。根據環保署估計,全台共一五○間量販店,每日每店平均使用三十公斤塑膠包裝膜,每年就會產生一七○○公噸的垃圾,過去因殘留標籤或膠帶,經常直接丟棄。
家樂福是台灣第一個與物流業、回收業者合作回收貨物塑膠包膜的量販店。貨物包膜進入回收系統後,可以製作成新的塑膠袋、氣泡袋或巧拼板等塑膠製品。家樂福在雙北地區共有二十一家門市優先適用,每月平均可減少二十公噸塑膠垃圾。
家樂福率先進行回收試辦計畫
賴瑩瑩表示,歐美許多量販店早就開始回收塑膠包膜,但台灣量販店因規模較小,無法單獨回收,目前平台正媒合其他量販店業者與清運公司、塑膠廠商合作,希望降低回收成本。對業者來說,回收的塑膠包膜一公斤不僅可以十元賣出,還省下五元的垃圾處理費。以家樂福為例,每月約可減少近一百萬元的支出。
除了從量販店業者下手推動回收塑膠包膜,環保署也與網購電商業者溝通,研擬包裝減量指引,並進一步檢討現今的「限制產品過度包裝」規定,限制包裝膜、襯墊等塑膠包裝的係數,鼓勵使用單一材質,落實垃圾減量。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