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iPhone 仍有一些精細部分,在機器上無法克服。例如,iPhone 背蓋玻璃在不同光線照射下,反射的光都不太一樣,如果用機器視覺檢查瑕疵,可能要花很長時間,鏡頭得不斷轉換才能找到問題,這一點,機器比不上人眼。此外,iPhone 有不少小零件,得讓作業員拿著鑷子才能放入,機器手臂太大,目前還無法做到。未來,如果蘋果要讓iPhone 在全球分散生產,從設計圖開始,都得連動調整。
電子業走出中國,iPhone 也正在遷移,童子賢回顧這趟長征,坦承這是不容易的決定,「現在講到越南、菲律賓(設廠)。但是對廠商最大的結是:『我怎麼召喚其他零件廠(過去)?』」大家不知道該怎麼移,更害怕這場移動,反而讓大家加速滅頂。
然而,我們始終得做出抉擇,美國、中國、印度等強權,都正促成各地在地製造大浪,這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大約3到5年內,將會大局底定。
碎鏈,終會逐步在各區域中心集結,台灣剩下的時間並不多。昔日蜜糖,今日毒藥,這趟iPhone 遷移之旅,正提醒著我們所有人:越早拋棄「集中」與人口紅利的思維,我們才可能走到未來。
作者/黃靖萱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