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有三十六家傳統實體銀行,常被批評為“overbanking”(家數過多),且這一、兩年多,家金控力拚金融科技(FinTech),早就砸下龐大投資資源在建置網銀,手筆全都不輸純網銀。
像是由台灣工銀轉型的王道銀行(O-Bank),他們在二○一七年轉型之初,就以發展網路銀行為主要策略,定位為台灣第一家「數位原生銀行」。沒有加入任何一家純網銀的台新銀行,則以數位銀行“Richart”當做子品牌,同樣鎖定年輕的網路族群,Richart現在已有五十萬個數位帳戶,市占率五成、排名第一。王道銀行則有近三十萬戶,排名第二。
「他們(純網銀)要攻擊,我們(傳統銀行)要防守!」一位金控業者說,純網銀不是在跟純網銀競爭,而是跟傳統銀行競爭。
為了迎戰純網銀的到來,許多金控旗下的網銀加速轉型,中信金旗下的中信銀在今年中推出全新的網路銀行,推出一年的行動網銀Home Bank app也已成為中信銀的主力商品。國泰世華KoKo、永豐大戶DAWHO、玉山行動銀行、遠銀Bankee等,都以有別於傳統的行銷手法與溝通語言來吸引網路族群,每一家都強調要「客戶體驗」。
相較於純網銀,傳統實體銀行累積了大量的客戶,背後不僅有實體銀行的資源可以支持,又有大數據(Big Data)可以分析,客戶成本相對比純網銀小。剛要起步的純網銀,雖然節省了實體分行的成本,但資安的建置及行銷成本相對較高。
網路族群忠誠度低、流動快速
「台灣市場就只有這麼大,幾乎沒有不跟銀行往來的人。」純網銀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客戶來銀行「開戶」,當前的網銀都是以高利活存來吸引客戶,但「網路族群多數是追金的遊牧民族。」一位金融業者觀察,他們沒有忠誠度,哪裡利息高就往哪裡跑,轉動速度快是常態。
純網銀的出現,對傳統銀行來說是競爭加劇了,也宣告搶金融資訊人才挖角大戰開始了,未來市場最搶手的是資訊人才;對銀行客戶而言則是好事,未來網銀的環境會更友善,存放款與交易手續費會更有吸引力。
正如顧立雄所言,三家純網銀都有各自的目標客戶,他們都鎖定自家股東的客戶,像是將來銀行是以中華電信的用戶為主要對象、LINE Bank的目標是LINE用戶、樂天國際商銀是樂天生態系的消費者。只是真正能從不同族群轉成網銀的客戶會有多少,就看這三家網銀的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