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Saint of the Gutters)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4日將由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正式封為聖人(聖徒),超過10萬名天主教徒湧入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希望見證德蕾莎修女封聖一刻。我副總統陳建仁也率領特使團出席觀禮,對教廷及教宗獻上祝福。
「貧民窟的聖人」正式封聖
教宗方濟各4日正式宣布德蕾莎修女封聖,儀式完成後,教宗在布道演說裡稱呼德蕾莎修女為「所有志願服務者的神聖典範」,他表示:「德蕾莎修女慷慨給予所有人崇高的慈心,也捍衛所有人類的生命,無論是未出生的、被人遺棄在路邊等死的,她都彎下身來,看見他們與生俱來的尊嚴。她也讓世界領袖聆聽她的話語,讓他們認清自己造成了多少人民的貧苦困境。」
教宗以拉丁文演說這段布道,稍後也被翻譯成數種語言,包括德蕾莎修女的母語阿爾巴尼亞語、加爾各答主要語言孟加拉語,還特地為了受到迫害的數百萬中國基督教徒播放中文版本。教宗也貼心表示,大眾可能不習慣立刻改口稱呼「聖人德蕾莎」,因此「我們就繼續稱呼她為德蕾莎修女吧」。
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天主教家庭的德蕾莎修女,1931年開始在印度大城加爾各答(Kolkata)服務,她所創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和「垂死之家」(Nirmal Hriday)照顧瀕死無依者,慈善事蹟傳遍全球,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過世前,德蕾莎修女還在全世界建立許多醫院、修道院與收容之家。
但是,只有慈善事蹟並不足以被教廷封為聖人,天主教冊封聖人的過程頗為繁複,首先,申請流程通常是在候選人去世5年後,由候選人所服務的教區發起,蒐集好候選人的生平奉獻事蹟,交由專責部門「冊封聖人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審核。
聖人部會向教宗推薦,建議教宗宣布候選人的「英雄德行」,此時候選人成為「尊者」(The Venerable),供信徒以尊者之名轉禱,而若轉禱中至少發生2次「奇蹟」(常見事例為不靠醫療手術治癒信眾疾病),經審核委員會長期觀察,確認病患完全痊癒、而且痊癒原因無法以醫學解釋後,才會呈交教宗封聖。
神蹟審核過程引發批評
德蕾莎修女被認證的神蹟,第一起為1998年印度一名患有惡性腫瘤的50歲婦女,將德蕾莎修女照片綁在腹部一夜後腫瘤完全消失。第二起則為一名患有致命腦瘤的巴西男子,在家人向德蕾莎修女代禱後於2008年奇蹟痊癒,這項神蹟去年底才獲確認。審核奇蹟的委員會包含各大樞機主教、神學家和醫生,不過,審核過程常因曠日費時、開銷龐大而招來批評,2015年兩名義大利記者出版《貪婪》(Avarice)及《聖殿裏的商人》(Merchants in the Temple)二書,也揭露外界捐獻者以贈禮等手段加速封聖程序,估計每次封聖平均耗費5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1800萬元),捐款的用途也未明確規範,公正程度引人疑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