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之前,日本女作家、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學者松岡環去了東北。她在大連舉辦了一場名為「正視歷史」的講座。講座低調,沒有驚動當地媒體。
由於日本右翼的攻擊,松岡環近年來愈發沉默、謹慎。她奉行「行動是金」,加快了搜集日本侵華戰爭加害方和受害方證人證言的腳步,因為「越來越多的親歷者正在逝去」。
8月6日,松岡環在北京出席了她的著作《南京:被撕裂的記憶》中文版權的簽約儀式。今年早些時候,該書英文版在加拿大出版發行,引起了西方讀者廣泛熱議。
在日本國內,松岡環聽得最多的一句指責就是:「你不是一個日本人!」右翼分子污蔑她「收了中國人的錢」。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她微微一笑,看著遠處,說:「如果顧慮這麼多,那就什麼都不必做了。」
松岡環年近70,身材嬌小。只有看她的文字,才能意識到她內心的強大。為了真實紀錄那段殘酷的歷史,她不惜與自己國家背向而行,「抗戰」近30年。
血液裡的「戰爭印記」
1947年,松岡環出生在大阪,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一代。她的家人也有人參戰。松岡環父親曾在1944年末被徵召,作為海軍派往朝鮮半島。她曾聽父親回憶,那時他36歲了,因此沒有去前線,只是被分配去做一些修理的活兒。
而松岡環的舅舅去了中國。她對戰爭的最初記憶正是來自于舅舅的一張照片。那時她5歲。照片中的舅舅穿著軍服,拿著刺刀,耀武揚威。
「第一感覺是很害怕。」松岡環說,後來從大人諱莫如深的談話中,她隱約感覺到,「似乎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我並不能確定。」
戰敗後的日本人,心態複雜。一方面,城市滿目瘡痍,人們充滿了富強國家的鬥志;一方面,對於那場不光彩的戰爭,很多老兵選擇沉默,家人也視之為恥辱,絕口不提。
在松岡環成長的過程中,對戰爭最直接的記憶是貧困。「父親說,他派往朝鮮的時候連軍服都沒有,一直穿便服。小時候,每個人的家裡都非常窮。」
但是,日本政府一直沒有告訴國人戰爭的真相。「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戰爭說法,都是說敗給了盟軍,從沒有提過侵略中國。」她說。
對於戰爭罪行的遮掩,導致戰後成長的一代日本人,無法理解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憤怒。松岡環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了。當她進入關西大學就讀文學系東洋史學科時,才第一次瞭解到日本侵華戰爭。也正是在那時,對於戰爭真相的疑問和好奇,在松岡環的心裡埋下了種子。
放棄做「老師」只為弄清真相
松岡環結婚後,做了10年的全職主婦。後來,她通過培訓,成了大阪一所公立小學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