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8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行政長官普选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8.31決定,其中排除三軌制中的公民提民和政黨提名,被外界批評是「假普選」。8.31框架決議隨後觸發為期79天爭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運動。
12月15日,警方清場,佔中行動結束,北京和香港特區政府沒有在「真普選」的問題上讓步。
佔中無果對香港青年一代是一大重擊,顯現了北京日漸強勢的干預,並證明香港的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獨立的司法體系,以及正在萌芽的民主正在流逝。
此外,銅鑼灣書店股東等數人「被失踪」,隨後發現被中國當局拘押,港府推動中國《國歌法》,佔中九子全部罪成等事件,都挑動港人對一國兩制被侵蝕以及在《基本法》保護下各項自由被破壞的擔憂。而這股積累已久的憤怒,在今年以反送中條例為導火索的催化下全面爆發。
香港民主黨創始成員李柱銘對美國之音說:「我們和我們身後的人一直在敦促北京要信守諾言。請不要干涉,這是你保證的;給我們民主,這是你保證的。」
經濟放緩青年人前景無望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香港青年Jacky對美國之音說,世界需要明白,香港迄今所享受的繁榮和經濟迅速發展是「一種幻想」。
物價飛漲、薪資低、貧富差距大是現在香港大學生一畢業直接面對的困境。
根據香港統計處報告,擁有大學學歷的平均薪資,從1986年到1996年成長了3倍。1996年到2006年完全沒上升,往後的10年,漲幅甚至不到3成。2016年到2018年以來,每年平均薪資調升更是不到3%,也就是說,香港回歸後的經濟狀況停滯不前,年輕一代買不起房、生活條件不升反降的情況下,對現狀的不滿自然就升高。
獨立經濟師Kelvin Lam對美國之音說:「顯然,香港的經濟重要性正在走下坡路。」
在美中貿易戰和反送中大規模示威的背景下,香港的經濟發展已有衰退的跡象,令經濟學家們擔憂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起飛,香港對北京的重要性大不如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香港1997年主權回歸時,其國民生產總值GDP是中國大陸的18%。今年,這個數字驟降至3%。根據IMF預測,未來這個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經濟師Kelvin表示:「隨著經濟影響力降低,香港將永遠不可能從北京得到(能實現的)政治要求。」
身份認同香港人vs. 中國人
參與遊行的中學生紫塔對美國之音說:「我是香港人,因為我出生在香港,我愛香港。」
即將滿16歲的紫塔,今年6月首次走上街頭。
很多紫塔的同齡人有跟她一樣的認同感,特別是在2014年佔中後,當時香港本土運動興起,本土、自決、乃至港獨的聲音開始出現,使得這群在香港回歸後出生的年輕人,對本土身份認同愈來愈強烈,趨向認同自己是純粹的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
這與中國強調的愛國主義教育大相徑庭。Kevin說:「在威權政府之下,教育是他們的工具,在人生很早的階段就被灌輸了這些思想。」
此外,2012年反國教運動中,港府曾試圖用「德育與國民教育科」灌輸香港青年對中國的自豪感,此舉反而強化了這一代人的自我認同。
香港青年的怒火沒有趨向平息的跡象。局勢接下來將如何發展,當局是否會向抗議者的訴求全面妥協,還是繼續強硬打壓?年輕的「勇武派」將堅持上街,還是最終遭到孤立和壓制?北京最後會出兵鎮壓嗎?根據路透社披露的林鄭月娥的一段講話錄音,她在與一組工商界人士舉行閉門會議時說,面對香港困局,她短期內看不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