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文學多半是掌握在菁英的手上,即便因時代變遷,知識已不再為貴族所壟斷,但文學的審美權卻仍舊掌握在少數專家手裡,這讓文學殿堂的門檻彷彿高的遙不可及,同時也讓文學圈顯得與眾人剝離、封閉。但流行歌手Bob Dylan卻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至少可以象徵兩種重要的意義。
雅與俗、菁英與庶民文化藩籬的消滅
作為一個知名流行歌手,Bob Dylan廣受大眾喜愛,歌詞內容不但具有時代性更兼具了詩意,在美國民謠史上有深遠的影響力。其獲獎代表了一件事:即便是大眾的流行,仍可進入那高高在上的文學殿堂。在此先不提那張進入文學殿堂的「入場券」仍是由某些少數菁英所「發放」的,但至少那些少數菁英們願意,並且也真的讓Bob Dylan獲獎。
過往總被文化菁英們所屏棄庶民文化,能夠在菁英的世界占得一席之地,象徵雅俗間的對立逐漸消弭,也證明了好作品的意義是無遠弗屆的,而這「意義」的詮釋權將有更多元的發展。作品被肯認的條件,並不一定得具備反映社會的積極現世意義(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或是有開創性的文學技巧(文學形式的追求),而能夠有更廣闊的可能性。
文學定義的翻轉與拓展–歌謠地位的拉抬
電影、流行音樂、劇本等雖然在大學已有許多專門的研究,但卻始終無法在一般人中獲得重要的地位,始終被視為娛樂的小道。歌謠在人類乃至於東方的文化史上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往往卻被忽略。舉例來說,在讀中國文學史時,關於歌曲的討論度遠遠低於其他的文類(即便許多文學體裁都和音樂「掛勾」,但音樂性的部分往往都被疏忽)。
這固然是有其時代下的限制而造就的結果(歌曲在以往難以被其他載體記錄、保存),但即便到了現代,科技發展進步如斯,歌謠的官方地位依舊比不上傳統文類。
舉例來說,以文體做為區別(在此暫且不分古典與現代),現今十二年國教國文科的選文仍是以散文、詩、小說為主。劇本幾乎未選,現代歌曲亦是。未入選或許也仍和載體的限制(相較前面三者,戲劇和歌曲的教學媒材更加嚴格)但更重要的原因仍是文學地位的落差,否則就算捨棄音樂、畫面等,戲劇和歌曲仍舊有其文學性可討論之處。
但近年來,歌謠的地位卻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大考考題開始將歌詞納入命題之中,中國指標大學之一的北京大學更曾將方文山的歌詞當作考題材料。而Bob Dylan更在一向被視為文學領域最高成就的諾貝爾文學獎中獲獎,這些跡象都可以證明歌曲這一文體的地位正在提升。
文學將不再只是菁英們的品味,歌曲也不會再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Bob Dylan的獲獎並不只是個人的榮譽,更代表了我們對於文學一詞概念的認知正在顛覆。
*作者為一個塵世中的迷途書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