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接受程度會愈來愈高,但這其實不是好事,」Tony語帶無奈地說。
談到香港過去和現在生活最大的區別,Balian說:「以前沒有人會想過,幾乎每一個香港人,或是每個家裡面,都會至少有一套防護裝備,現在幾乎每個家裡都有了。」
抵制、抗爭已成日常
「星期一到五要上學、還有其他事要做,但周末就會出去,平時也會在校園裡抗爭,罷課、罷吃,就是那些支持警方的、中資的餐廳,例如美心,就不吃了。然後會去宣傳,這是美心,大家不要吃啊。現在學生都沒什麼吃了,」Tony細數校園中的年輕人如何將抗爭植入他們生活。
「我們很多人都不搭地鐵,很不方便啊,但是我們也不會搭,就改搭巴士,」他說。
在地狹人稠的香港,地鐵是大部分居民賴以為生的交通工具。隨著四個月來街頭示威衝突持續升級,港鐵被許多示威者視為是香港警方和政府打壓抗議活動的幫兇,因此近來屢屢成為激進的「勇武派」示威者的衝擊目標、「和理非」抗議者的抵制對象。
Tony談到抵制運動所帶來的影響時說:「在生活上會有一些不方便,但我們都盡量去堅持,這都是我們可以做的,也比較容易的事。有些人不去前線抗爭,但他們可能也會默默做這些事來支持。」
另一位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Rachel(化名)戴著口罩告訴美國之音,她在抗議活動中不敢走在前線,但她也透過抵制「親中」店家的做法來表示支持。
「因為我不希望他們(親中店家)還能賺我們的錢,讓他們獲利,」Rachel說。
Balian回憶起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提到,當時也會分黃藍店家,但情況沒有現在兩極。
「其實2014年的時候也有分店家,但沒有現在這麼明顯,」Balian說,「而且也沒有到要去破壞的程度,可能就只是在選店家的時候會考慮多一種選擇,盡量不去,可是現在基本上已經分成兩個極端陣營了。」
「抗爭已經成為生活日常。現在就是罷買、罷吃、罷搭,或一起做文宣,一起唱歌,願榮光歸香港,」Tony說。
他說:「這個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再去管理香港,他已經日漸失去人民的支持,沒有民意了。尤其是他的打壓方式愈來愈激烈,他所謂的對話會,他幾天前才對話會,星期五就蒙面法,他到底想要怎樣,都不理解他到底想做什麼。」
談到「五大訴求」是否能一一實現,這場抗議運動要怎麼落幕,似乎沒有人能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但一些人說,這是他們為香港民主和自治的最後一搏。
「累還是會有點累的,但香港人不會那麼容易放棄,」Tony對美國之音說。「今天不走出來,以後就走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