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天下事往往如此,有失必有得,土耳其雖因伊拉克戰爭開罪美國,卻意外感動了敘利亞,雙方或許是同病相憐,也或許是彼此利用,總之忽然就開始一段空前絕後的蜜月期-2004年土敘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7年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正式出訪土耳其;2008年,土耳其因同時深得大馬士革和特拉維夫當局的信任,故被邀請擔任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國際調人,以調解戈蘭高地的歸屬問題;2009年,土敘展開為期三天的聯合軍演,並由雙方國防部長簽署意向書,促成彼此的國防工業合作,土耳其總統居爾(Abdullah Gül)也在同年回訪敘利亞。
2010年土耳其、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共同簽署了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史稱“黎凡特四方協議”(Levant Quartet),力促中東的經濟、文化、金融和政治區域一體化,成員除了四個創始國外,也預計邀請巴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葉門加入,共同推動成立關稅同盟與中東版的申根協定。倘若2010年底沒有爆發阿拉伯之春,黎凡特四方協議或許不會胎死腹中,敘土的蜜月期也不會因敘利亞內戰而提早中斷。
從人道話語到幼發拉底之盾
敘利亞內戰本是阿拉伯之春引發的國內衝突,卻一路升級為21世紀最激烈、破壞性最大的國際化內戰。根據統計,內戰至少造成37萬至57萬人員傷亡,並使560萬人成為難民,660萬人淪為國內流離失所者(IDP),更導致超過2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十年的屠戮與破壞,令敘利亞的社會組織與社會資本殘破不堪。而這場災難之所以如此歹戲拖棚,有很大的原因在於各方行為者的干預,進而使這場區域衝突升級為全球範圍的代理戰爭。
例如伊朗與黎巴嫩真主黨便動員了龐大資源,幫助阿薩德政權撐過無數幾近垮台的瞬間;而當伊朗捉襟見肘,無法維持內戰局勢平衡時,俄羅斯便會順勢進場支援,以確保阿薩德政權能繼續實行有效統治。而與前面兩者相比,反阿薩德的美國對敘利亞反抗軍便無如此大量的政治或軍事介入,反而對庫爾德工人黨的麾下勢力PYD / YPG(民主聯盟黨/人民保護部隊)情有獨鍾,因其在敘利亞的主要目標主要有二,一是殲滅伊斯蘭國(IS),二是對抗伊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而土耳其在敘利亞內戰中的渴求,或許遠比上述強權都複雜。
敘土之間長年存在領土糾紛、邊界安全爭議、還有令人頭痛的庫爾德問題,內戰的爆發就像著火的引信,讓沉寂多時的矛盾一夕炸裂。對土耳其來說,其在敘利亞內戰中主要有幾大著力點,一是推翻阿薩德政權,二是處理難民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三是與伊朗打代理戰爭,四是殲滅伊斯蘭國(IS),五是防止PYD / YPG等庫爾德勢力在敘土之交建立有效統治。而這些目標的輕重緩急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