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尤其是台灣的保險巨頭在多年來大舉買進美元債券後,給美國公司債市場帶來的風險正在不斷上升。
亞洲較發達經濟體的保險企業承諾回報率往往遠高於當地政府債券市場可以提供的水準,這些企業需要持有的資產規模也遠遠超過本地債券市場可以滿足的水準。
這種狀況促使這些企業尋找其他的回報來源,最明顯的是在美國公司債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韓國、日本和台灣持有的美元計價公司債規模在過去五年增長逾一倍,超過8000億美元。
美國和歐元區公司債市場規模分別相當於當地壽險公司總資產的81%和41%。而在韓國、台灣和日本,這一比率分別為10%、8%和4%。
IMF指出,附有贖回權的美元債券讓發行人可以提前贖回長期債券,這能減輕他們的融資成本,但會導致保險商出現帳面損失。
這不再只是一種可能性:這個風險在台灣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台灣的這類證券被稱為福爾摩莎債券(Formosa bonds)。今年美國利率大幅下降,導致美國BBB級的公司債收益率從年初時的約4.7%跌至目前的3.3%。長期債的發行人非常想以較低的利率進行再融資。
8月份時,美國主要電信商威訊(Verizon)贖回了一批2046年到期的可贖回福爾摩莎債券,價值略高於20億美元。在此之前,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決定贖回6.04億美元2045年到期的福爾摩莎債券。
根據證券櫃檯買賣中心(Taipei Exchange)的數據,目前有520億美元2030年後到期、票面利率高於3.5%的美元計價國際債券發行在外。這些是發行人會希望提前贖回的證券。
另一個風險來自美國財政部定於本月發布的半年度外彙報告。如果擁有巨大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盈餘的台灣在這份報告中或未來被指操縱匯率,台灣將面臨讓新台幣升值的壓力。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Brad Setser和部落格Concentrated Ambiguity對台灣金融健康狀況進行了取證分析,結果顯示,新台幣升值10%將給台灣保險業帶來123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報告資本的1/5以上。
如果美國投資者認為亞洲的風險不會波及其他地區,那他們就錯了。僅台灣保險公司就持有4%的美國企業信用債和9%的非美國公司所發行的美元債券,期限更長的債券中這個比例更高。如果財務壓力引發一輪大規模拋售,將波及美國信用債市場,推高利差。
在美國以外,因借入美元而面臨風險的情況比因借出美元而面臨風險更常見。但在亞洲、尤其是台灣,累積如山的美元債權具備了一切令人不安的跡象。
文/Mike 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