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困惑也是可以理解的。德國和英國並不僅僅交流方法有差異,政治文化也截然不同。
英國政壇充滿對抗性,有混戰、有對攻,我們都習慣了那種聽上去是一個意思、實際上卻是另一個意思的說辭。在英國,政治需要激動人心,才能保證選民和記者感興趣。所以,華麗詞藻司空見慣,偶爾說幾段誇張話過一陣子再往回收,通常也會被原諒,特別是如果期間還能搞搞笑、幽默一把的話。
在德國,政壇有達成共識、構築聯盟的傳統,這就意味著,合作、妥協比擺出一付猛男姿勢更被人看重,有話不直說不會被原諒,反倒會被看作不誠實、太糊塗、效率低。
德國政治辯論的風格肯定會把大多數英國選民催眠,但是在德國人看來,英式辯論令人費解地不一致。事實上,有個詞很能說明問題。在德國,經常聽到人們說konsequet,大意就是「一致」。保持一致是很受器重的美德,意味著你說到做到,做不到就要承擔後果。也許有人會說了,最近在英國政壇,沒能看到太多這樣的表現。
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念、政治風格,如果僅僅留在各自國家內部的話問題也不大,但眼下要在布魯塞爾談判,我們看到的還是兩個差異很大的國家彼此不理解對方。
在英國議會西敏寺,脫歐的意思就是脫歐,但是對梅伊來說,她最好也還是別忘了,在德國,no肯定就是no。
如果今後磋商期間,梅克爾確實請梅首相吃餅乾的話,梅伊最好還是接過來。否則,盤子可能就再也不會端上來了。
*本文原刊《BBC中文網》,原標題〈記者來鴻:英德對話 雞同鴨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