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第一金山的繁華淘金夢
從古早時的採金,到今日的黃金投資,黃金對許多人來說始終是人生的致富之夢。台灣百年來曾經有許多懷著黃金夢的先民,翻山越嶺走入金山。懷抱黃金夢的探險者所走過的山間小徑,在礦區上演的悲歡離合故事,不論有緣或無緣,都值得我們來走這一趟。
講到台灣的黃金傳奇,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金瓜石。其實早自一六九六年,來台灣探採硫礦的郁永河在《番境補遺》中就曾記錄:「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與瓜子金相似。」其中的「哆囉滿」就是西班牙人對於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地區的稱呼。只是其後百多年,台灣真正產金的金山並沒有被占領台灣的西班牙人與荷蘭人找到。
一八九○年,劉銘傳修築台北基隆間的鐵路工程,在架設跨越基隆河的鐵橋時,意外發現沙金,此後開啟了基隆河沿岸的採金熱潮。古早人沿著基隆河各支流上溯,展開人生淘金之路。宜蘭線鐵路也是沿著基隆河上行,然後在三貂嶺車站後,利用隧道穿越雪山山脈,經過牡丹、雙溪站抵達濱海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海線」。(配圖:總圖、P79-1~3)
昔日的日本第一金山
台灣真正開始大規模商業化開採金礦,從日本據台之後才正式開始。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以基隆山南北稜脈為界,區分為現今的九份與金瓜石兩大礦區。日人藤田傳三郎與田中長兵衛分別取得礦區開採權,用先進的工業機具開始大量開採,以機械化取代傳統的人力小規模零星採礦。
田中氏集團在金瓜石礦區發現了大金瓜露頭的完整礦脈,擊敗藤田氏九份的零散礦區,也讓當時的台灣以殖民地姿態,成為日本全國產金量第一的礦場,號稱日本第一金山。金瓜石、瑞芳礦山(九份)與武丹坑(牡丹)成為台灣的三大金山,也是許多人淘金致富的夢幻起點,並成就了九份與金瓜石山城的黃金歲月。金瓜石的黃金產量在一九○八至一九一二年間達到高峰,而後就開始進入衰退。即使曾在一九三○年間因國際金價狂飆而再次出現採金熱潮,但如今這裡已不再擁有豐富的黃金礦藏。
台灣土地公vs.日本神社與山神廟
日本人在台灣多數地方,為積極進行殖民統治,除了由政經改革方面下手之外,也自宗教信仰著手,於各地廣建神社,企圖取代台灣傳統的民俗信仰。不過在礦坑內工作是一項風險極高的行業,為了讓礦工安心工作,日人對於當地信仰採取寬鬆政策。所以在礦坑坑口附近聚落,常可發現傳統信仰中的土地公與日方的山神廟並存。另外,此區還有其他地區少見的山神廟,例如小粗坑古道上的山神廟內原來供奉有戴官帽的山神金身,不過已隨採金人口外流、古道沒落而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