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大家還能保持『運動歸運動、生活歸生活』,在這城市生活但不想關心運動的人,還躲得了;但近日示威者的極限施壓,戳破了這個平行世界。」講話的是張潔平,36歲,她出身中國,在香港取得碩士學位,曾於香港擔任記者、網路媒體「端傳媒」總編輯,並創辦區塊鏈內容平台「Matters」。
她剛從瘡痍的中文大學離開,坐在幾個月前有警察闖入逮捕示威者,場面如《大逃殺》的沙田新城市廣場向我們解釋:「各方都已經被逼到極限,港府的不作為,也已經到極限了……,這些人這幾個月根本是『高薪休假』。」
暴力升級的同時,香港社會中支持政府與警察的「藍絲」,不滿與恐懼也越來越深,社會的撕裂也越被激化。如今,當香港跨過臨界點,從一座淘金之城,轉變為有政治意識的城市,香港,再也回不去了。
戴耀廷,55歲,5年前「占領中環」運動發起人,這位被視為香港社會運動「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代表的學者告訴我們,香港的希望,在於這5個多月來,人們凝聚出的新香港認同。「和理非」與「勇武派」不再如雨傘運動時彼此敵視、切割,一種真正認同香港土地、以民族為主體的精神,正在誕生。
「定義香港應該是什麼樣的香港,這(課題)會從這一代人開始。」張潔平認為。
香港160天的抗爭,喚起數10年來與中國角力的台灣,被前者納為一國的深層恐懼。它啟示,自由,並非免費,得行動、付出代價,才能爭取;香港年輕人矢志抵抗,更昭示著一國兩制始終是虛幻的童話,當台灣30歲以下世代從出生第一刻就呼吸著自由空氣,不可能接受打折的民主。
香港未來50年或許很難平靜,但是這份不平靜,將讓香港與台灣蛻變出新面貌。
作者/吳中傑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