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吳統雄的「53237選民結構」
根據吳統雄教授的研究,其認為若將全體選民簡化為20人,並以20人的群體為分析依據,則台灣有一個相當穩定的「53237選民結構」,即純綠群(5人)、純藍群(3人)、變動群(2人)、揺擺群(3人)、疏離群或不投票群(7人)的選民結構;若能進一步瞭解不同選民群組的特性,並充分加以利用,則勝選的機會較大。
一般而言,在台灣的五類選民中,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投票,其中,約有5人為純綠選民,約3人是純藍選民,屬於意識型態投票,依顏色而投票,是所謂的鐵票群。另外,一般所謂的「中間選民」可分為兩群,一群是約2人的「可變群」,依據候選人的形象而投票;另一群為約3人的「搖擺群」,不論藍綠,不看黨派,只看選情變動趨勢,採「西瓜偎大邊」方式投票;這兩群可能在不同選舉中,投給不同的政黨,唯前者為主動,後者較為被動。另外,二十位選民中約有7人為疏離群,選擇不參與政治,除非發生對自己、或對國家有明顯危機的鄰近事件,否則不會投票。
3.參考點影響投票意願
在行為經濟學中,參考點(reference point)是指每個人基於初始狀況(參考點位置)的不同,對風險會有不同的態度;長期以來,由於國民黨較能表現出「穩定安全」的形象,因此,疏離群如果投票,投給國民黨的趨勢較高,也是所謂「泛藍」的主體。但這群人如果沒有強烈理由要「救國民黨」,或有「民進黨再搞也不過如此」的心理,就不會去投票。另外,在台灣選民的結構上,只要有2%的選民倒戈,就會造成崩盤結果;亦即只要2%的人改變選擇,就足以造成「少數決定全局」的結果。
依歷年之投票統計,台灣主動投票的選民最多只有65%,而有高達35%不投票的疏離群;不過,疏離群中的10%至15%可能會在大型選舉中,因為「參考點」的改變,被危機感激發而投票。這一群人大多是中產階級,肩負社會正常前進的主力,無暇以行動參與政治,同時也偏向自利,不願積極表態,唯在若發生重大危機的「參考點」上,他們會投給較安全、穩定、正派的政黨或政治人物。
4.蔡英文總統的高民調
2019年11月8日,總統及立委選舉開始登記,依聯合報民意調查中心所公布的資料,在國內三組總統候選人中,其支持度分別是蔡英文與賴清德(45%)、韓國瑜與張善政(29%)、宋楚瑜與余湘(8%),尚未決定者(18%);另外,民進黨支持蔡賴配(93%),國民黨支持韓張配(71%),而中立選民對蔡賴配的支持度(35%)亦高於韓張配的不及二成,顯現出蔡英文總統的高民調。
民調是呈現候選人能否被選民接受的一種方式,但民意如流水,民調亦可能因為調查人員、調查機構、經費來源、採用方法、調查目的…等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另外,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由於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已呈現多元化,且行動電話逐漸取代市內電話,民調無法一次就找到足以代表性的樣本,因此,電話調查已非有效反映民意的工具,且民調可能有17%以上的誤差。亦即國內各相關單位所做的民調可能無法顯現真正的民意,其結果僅供參考。
5.蔡英文總統的連任之路
經由前述分析說明可知,若根據美國政治史學家李特曼所發表大選預測理論「入主白宮13關鍵」來觀察,則蔡總統連任的機會不大;但若以國內吳統雄先生的台灣「53237 選民結構」模型來說明,並進一步考量蔡總統廣設非體制內的機構,大量聘任對選舉有功及其近親人才,加上其細膩的選舉操控技巧,則以當前社會紛亂,執政者多項不利事件纒身的窘境,但反對黨卻仍不知如何團結的情況下,蔡總統可能仍有起死回生而獲得連任的機會。
*作者為淡江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