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打造的「光榮之星」海上測試載台,於今年3月下水後,每每出海測試都成為軍事迷關注焦點。由於該艦外型有海軍沱江級飛彈巡邏艦的影子,但整體要再小上一些,因此原先外界猜測「光榮之星」就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任內力主的「微型飛彈突擊艇」。不過近期真實任務已曝光,是中科院用於射控系統、飛彈的海上測試載台。
在政府推動「國艦國造」政策下,中科院持續研發各項海用裝備,並結合戰鬥管理系統,進一步整合為艦用戰鬥系統,提供我海軍使用。而中科院為使自主研發武器任務順遂,提升資源投入效能,因此決定籌建可供運用的海上測試載台,也就是工作船。中科院自去年9月申請建造後由宜蘭龍德造船廠展開施工,今年3月正式下水、5月交船,下半年起已陸續展開各項測試工作。
體型較小 曾被誤認為「微型飛彈突擊艇」原型
「光榮之星」和海軍現役沱江艦同樣採穿浪雙船體設計,噸位數80噸、長28公尺、寬8公尺,整體而言較500噸級的沱江艦來得小,因此下水後,曾被認為是前總長李喜明力推的「微型飛彈突擊艇」原型。而這個「微型飛彈突擊艇」的構想,旨在打造僅需數名官兵即可操作、搭載強大反艦火力、速度快等特性的突擊艇,戰時分散在特定海域或是商港、漁港內;由於突擊艇噸位數小不易遭偵知,而我方偵獲敵水面艦時,則可迅速展開打擊,打完後立刻轉移,是一種不對稱作戰戰法,這種打了就跑方式,亦被稱為「狼群戰術」。
不過相關說法在中科院證實後,可確認「光榮之星」和「微型飛彈突擊艇」並無直接相關。實際上是中科院目前正進行一種據稱長度、性能規格介於雄一與雄二飛彈間的新型短程反艦飛彈,並由「光榮之星」進行海上測試,若能順利完成測評,未來將能提升海軍作戰的制海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