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為川普對華政策的中軸
先從世界政局的趨勢來看。乾隆晚年起,清廷勢力遞減,反而西方國家如日方中,她們在全球各地大肆殖民,政治及經濟有欣欣向榮的本錢,與中國構成一種「此起彼落」的現象,加速了滿清崩瓦的時間。但是,今日的國際格局卻與之迥異,皆因全球化令世界各地連結起來,成為一種另類的「命運共同體」。上文提到,現今的中國有轉弱的跡象,問題是:歐美多個西方國家在同一時間都遭遇難題。無論今年被稱為「黑天鵝」(The Black Swan)的英國脫歐,以及川普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右翼和保護主義在西方的橫行,某程度緣於民眾對國家經濟的不滿。二戰後的資本主義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Capitalism)已一去不復返,全球經濟衰退,令西方同樣面臨管治的危機。也就是說,縱觀當今形勢,一個國家能盡量減低衰退速度,就是力爭國際地位的不二法則。這種情況下反而對中國有利,因為就算它難以阻止經濟的衰退,只要有方法減輕走弱的速度,她仍能保持全球地位一段較長的日子。
其二,不應對川普一時的對臺言論有過大的反應。川普是商家出身,他的思維與現實主義密不可分。他並非完全否定「一個中國」,反之留下一條尾巴:「除非我們與中國在其他事情有協議,如貿易......」(unless we make a deal with China having to do with other things, including trade.......)若觀察川普的任命人選,就更肯定他並未有偏頗臺灣。誠然,準白宮幕僚長蒲博思(Reince Priebus)與臺灣關係不錯,但不要忘記,川普亦任命與中國關係良好的愛荷華州州長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為駐華大使。川普對華態度雖然看似較歐巴馬強硬,但將之定義為鷹派就不符事實。他無意推倒美國近年一貫的兩岸方針,則既利用臺灣以牽制中國,又不與中國交惡,以免損害國家的利益。正如白宮在《紐約時報》的特派員Mark Landler在該報撰寫的標題:“Trump Suggests Using Bedrock China Policy as Bargaining Chip”,由公開與蔡英文通電的消息,到威脅不承認「一個中國」,川普只是嘗試轉守為攻,加大自己就任後與中國談判的籌碼而且。如此看來,中美關係嚴重惡化的機會也不大,而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仍是舉足輕重,臺灣依舊需要在政治寒冬中掙扎。除了盡力保持與美國的友好關係,臺灣別無他法。昔日中國採用的「韜光養晦」,臺灣看來要范水模山了。
*作者任職於香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