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容易讓人投資賠錢的四個字:「高殖利率」

2019-12-27 08:30

? 人氣

為方便讀者理解將過程簡化成只有現金股利,若投資對象股價為100元(每股),投入資金為100萬,每股發放現金5元,那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麼狀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00萬的資金可購入公司股票 1,000,000/100 = 10,000 股

-每張股票為 1,000股。10,000股 = 10張股票

-每股發放現金 5元,相當於股東可以獲得盈餘分配為 10,000 * 5 = 5萬

-現金殖利率 = 5萬 / 100萬 = 5%

-除權息後股價 = (100-5)/(1+(0/10)) = 95

也就是說當企業分配現金盈餘給股東的同時,股東手上的股票現值會有以下變化:

股票變化 (圖/ 股魚)
現今盈餘的股票現值變化。(圖/ 股魚)
備註: 1.不考慮扣抵稅額與健保補充稅 2.假定該公司的股票股利為0
銀行與證卷投資之殖利率比較 (圖/ 股魚)
圖為銀行與證券投資的殖利率比較。(圖/ 股魚)

若我們將銀行與證券投資兩者的殖利率,分配後行為放在一起看:

可看出證券投資在取得殖利率的同時,其持有個股股價也連帶扣除相對的價值。也就是說賺到5%殖利率的同時,個股價位也扣除5%,簡單來講若是個股在除權息後沒有回到原本的價位,則當次的除權息對於投資人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得到的意義。故在投資的過程中,不能向銀行存款一樣、只要關注殖利率高低來配置資金比例,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填權息的機率到底有多少?

而在證券市場中,股價是跟著企業經營著績效連動,要想要獲得良好的殖利率並填權息,那麼企業獲利體質優劣,是否具有連續性獲利與分配盈餘的條件就至關重要。

透過財務指標篩選高填權率個股

投資人對於現金股利要有一個觀念 :「只有真正獲利的公司,才有能力支付現金股利」。我們常會誤以為一間公司只要 EPS(每股盈餘)為正值便表示該公司有獲利表現,事實上這是一種財務觀念上的陷阱,公司可以透過會計手法來挪移營收與獲利時間點,甚至於透過假交易來虛增盈餘數字。

但不論怎麼透過財務操作的手法來美化帳面,唯獨企業「是否有能力發放現金盈餘給股東」這件事情是無法造假的。要發放現金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銀行帳戶要有存款才能發放給股東,這段過程無法造假。所以投資人只要記住一個原則:「發不出現金股利的公司不要碰」,這樣就可以避開大多數的問題企業。

股息發放能力與股價的連動關係

以某上市公司為例,觀察其股價與現金股利的發放關係。可看出在2007年時該公司有能力支付現金股利時股價一度來到80元的高峰,但隨著獲利能力衰退現金股利再也無法支付,股價便快速的滑落到20元以下的價位。

股息與股價之關係 (圖/ 股魚)
(圖/ 股魚)

市場會有這樣的結果也不令人意外,投資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取得盈餘分配的權利,公司盈餘分配的數字越高、投資人便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來取得股權,進而推升股票價位。若企業失去獲利能力,則企業除了題材投機外再也沒有吸引資金的理由,股價自然隨之修正。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能透過財務指標來找出具有連續性獲利與盈餘分配能力的企業,自然能大幅度的提高填權息的機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