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水稻安全性 中國掀激辯

2013-10-21 15:50

? 人氣

中國轉基因作物問題引發廣泛討論。(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中國轉基因作物問題引發廣泛討論。(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食用基因改造(轉基因)水稻到底安不安全?最近在中國再次引發激辯。據透露,中國農業部正委託科研單位,對獼猴進行餵養實驗,此舉將牽動基因改造水稻能否上市,進而形成產業化而影響今後人們的飲食習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目前批准商業化生產的基因改造作物,包括延長貯藏期的番茄、抗蟲棉、抗病毒甜椒、花色改變的牽牛花、抗病毒木瓜等。唯獨對水稻設定高門檻,尚未展開品種審定,更無生產許可。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負責人林擁軍透露,目前農業部正委託中國農業大學從事基因改造大米,以小型豬進行90天餵養實驗,同時委託中國醫學科學院做獼猴餵養實驗,因為獼猴「屬於靈長類,跟人類非常近。」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日前在首屆「黃金大米」品嚐會現場表示,基因改造水稻迄今無法產業化是「錯失重大機遇。」張啟發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9年,他領銜的華中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取得農業部頒發中國至今僅有的兩張基因改造水稻安全證書,但不能上市集資。

林擁軍向《京華時報》透露,這兩張安全證書取得不易,來自對白鼠進行90天餵養實驗,還做了三代繁殖實驗,結論都顯示食用基因改造大米與普通大米並無差別。但很多人質疑,白鼠「吃太少,與人差別大」,實驗結果無法證明人食用的安全性。以獼猴做實驗,或許較有說服力。

既然政府核發基因改造水稻安全證書,民間的反對聲浪為何還如此之大?「決策者對這個東西沒有把握,不敢拍板,」張啟發指責主管部門,基因改造水稻產業化的最大阻力在於政府不做決策,「現在農業部連辦法都沒有。」林擁軍認為,「這與政府公信力有關,現在很多老百姓對政府說的偏不相信。」

中國農業部生物技術安全管理辦公室人員辯稱,基因改造產業化要系列推進,需根據研究進展與社會接受程度而定,優先發展經濟作物和間接食用性作物。林擁軍則說,政府這麼做並非基於科學,而是考慮社會的接受程度。事實上,民眾早已食用基因改造的大豆沙拉油。

林擁軍氣憤表示,有些人很頑固,很難說通,包括一些官員,看到網路上很多負面消息,而一些搞經濟、歷史、軍事的人都敢大言不慚,這不是嚴肅與科學的態度。一個真正的研究專家才敢說真話。

目前北京高層領導究竟怎麼看?張啟發說,今年夏天海外49位專家向高層建議推動基因改造農作物產業化,據稱「得到非常正面積極的回應。」同時,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的61位院士上書建言,推動基因改造刻不容緩,否則就會誤國誤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