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莫蘭(Layla Moran)3日在推特宣布,她跟一位女性正在談戀愛。「這是我從來沒考慮過的事。現在我很開心。」文末還附上「泛性戀」、「出櫃且自豪」等標籤。有些人留言祝賀,也有人嘲弄一番。不過留言也出現部分疑惑聲音:「什麼是泛性戀?」
《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解釋,泛性戀的內涵任人自由詮釋,並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隨著多元性別認同的提倡,泛性戀(Pansexual)近年逐漸成為社會討論性別議題中的熱門。據《時代》報導,泛性戀一詞距今半世紀之前就有人開始使用,泛性戀者普遍認為,愛一個人不須在乎對方的性別,這個定義填補了人們過去在性別光譜上所忽視的某一角落。
2020 is a new decade and a new path in my journey. Last year I fell in love with a wonderful woman. Something I’d never even considered before. Now I am just happy #Pansexual #OutAndProud pic.twitter.com/jdfz87Hdkx
— Layla Moran (@LaylaMoran) January 2, 2020
泛性戀者:不想失去任何愛人的機會
莫蘭在訪談過程中表示,對她而言,泛性戀意味與一人交往時,並不考量對方的生理特徵或心理性別。美國LGBTQ倡議團體「GLAAD」是消除媒體歧視的非政府媒體監測組織,它則定義泛性戀者有吸引「任何性別者」的能力。一位泛性戀者曾接受《時代》採訪時透露:「對任何我覺得很酷的人,我都可能墜入情網。」
那麼,泛性戀與雙性戀的差別是什麼?部分人士認為,泛性戀的內涵比雙性戀更廣泛。《時代》指出,如今人們可以有數百個詞彙,在性別與性向光譜之間找到自我定位。「泛性戀」的定義可能包含不受限制、在性別光譜自由移動、不論可能的伴侶視自己為男或女,「非二元性別認同」(nonbinary,不單純視自己為男性或女性)、兩者皆否(agender)或其他類別。
接受泛性戀的標籤,可以被解釋為拒絕接受「某人的戀愛與性別傾向一定是取決於天生性別」。美國著名藝人希拉(Miley Cyrus)曾告訴《時代》:「我只是不想失去任何能夠與他人分享愛與時間的機會,只因為他們的性別不同。這(性別)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任職於「GLAAD」的湯森(Megan Townsend)提供媒體諮詢,如何正確報導雙性戀社群。他表示雙性戀的概念很宏觀,前面字首「雙」(bi-)其實頗具誤導性。她形容,泛性戀又處在「雙性戀的傘下」,兩者差別可說取決於個人對戀愛對象生理性別的重視程度。湯森說,雙性戀者受到同性及至少另一性別者的吸引,泛性戀者則認為「根本不用考慮性別的選項。」
「泛性戀」一詞存在至少50年
泛性戀一詞並不新穎,根據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人們最早從1969年就開始使用該詞彙。如今從大眾媒體、學術研究到高中青少年的話題中更加容易聽到泛性戀一詞。牛津辭典研究員調查,泛性戀在2019年的使用率比2018年高於13%。
《時代》認為,名人與娛樂圈帶起部分關注度,而一般青年也幫助提升大眾對泛性戀的認識。美國青年倡議團體「男女同性戀和異性戀教育網路」(GLSEN)進行歷年調查,部分LGBTQ學生持續形容他們性傾向是泛性戀,研究員後來在問卷中增添泛性戀為獨立選項,與其它選項如男同性戀(gay)、女同性戀(lesbian)並列。它的近期研究指出,2017年逾2萬名美國LGBTQ國高中生,有20.5%在問卷中勾選泛性戀的選項,相比2015年有16.9%。
報導稱,部分社會言論漠視泛性戀認同,或批評為「愚蠢」,或批評為「只因為娛樂圈說質疑你的性別認同很酷」。但許多學者認為,人們的感受和經歷比起在不同性別之間做出選擇,本來就存在更多的差異。
泛性戀充實性別問卷內涵
2017年「GLAAD」所發放的問卷指出,12%美國千禧年世代認為自己是「順性別」(cisgender,生理性別與自我認同一樣)的「其他類別」,以及16%認為自己是嚴格上異性戀的「其他類別」。《時代》表示,這些青少年對於社會中存在多少種認同感到懷疑時,他們對泛性戀一詞感到興趣也很合理,因為它能夠解釋他們在問卷上填答「其他類別」背後的意義。
「男女同性戀和異性戀教育網路」研究員克拉克(Caitlin Clark)說,至少在年輕世代裡,稱泛性戀逐漸成為一支主流的說法還算公平:「對年長族群來說,他們需要花更久的時間,去理解泛性戀是真實存在且正當的性別認同。年輕人試圖在不同領域推廣這個概念,他們正引領這條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