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迪化街就像老朋友,不常見但始終親切,穿著夾腳拖就可四處走逛。如今,帶外國人去大稻埕一日遊,可體會台北從十九世紀以來,如何成為一座文化混血、商業氣息濃郁的都市。
那天車上聽廣播,「大稻埕是咱台北的起家厝」,吳念真特殊「氣口」的台語就是有勾動情感的魔力,明知他在替建案做廣告,卻馬上動心,第二天立刻搭捷運到北門站。當然不是去買房子,而是沿著年貨大街走逛,隨手買些年貨,再到永樂市場晃蕩,接著一路往北走到慈聖宮前吃小吃,最後到附近巷弄文青咖啡店坐坐。
永樂市場布莊布料最時髦
咖啡廳、小酒館、居酒屋、文創禮品店和老店鋪新開張,近幾年大稻埕華麗轉身,逐漸走出長達二、三十年的沒落衰頹,變成許多在地年輕人和觀光客「台北一日遊」的熱門景點。但對我這台北居住四十年的中年人來說,迪化街還真不是觀光地,而是一年又一年積累下來充滿生活感和溫暖記憶的所在。
第一次到大稻埕還是個住在南部的小學生,跟著媽媽一年一度坐莒光號搖回北部娘家。媽媽愛美,雖然身材有點胖、口袋不夠豐滿,但無論如何窘迫,每年總要到岡山鎮上布莊裁剪幾塊布料,做上幾身洋裝,小女孩我當然有份跟著穿新衣。隔個一、兩年,可能存夠預算,她會和娘家姐妹相約永樂市場買布去。一匹又一匹,她雙眼放光,在永樂市場一間間小店面,和老闆討論布料的身世由來,素的、花的、格子的、紗的、絲的、尼龍的、絨的、毛呢的,每匹布手感、氣味都不一樣。店面空間逼仄旋身困難,當媽媽請店家拿出布料攤開在大大的展示桌上時,她的興奮快樂如此明顯。
我曾問她:「為什麼一定要到迪化街剪布呢?比較便宜嗎?」她沒正面回應,只說我囡仔不懂,迪化街的布料當然最時髦最好看。
結婚前,媽媽特地帶我去了一趟永樂市場,她說要剪一塊英國料子給我做身漂亮大衣當嫁妝。挑挑選選,一襲又輕又暖的墨綠色呢料,光布料近萬,超過小編輯我月薪三分之一。彼時台灣正歷經泡沫經濟、股市破萬的最後狂歡,媽媽的大手筆不知是否也受到當時浮誇浮躁的社會氛圍影響。這大衣後來小了,捨不得丟,十年前再請人改成斗篷式外套,依舊如新,如同我對媽媽的記憶。
成家後兩年,鼓起勇氣買了上千萬預售屋,再幾年後交屋,即使外子學建築,也無餘錢做裝潢,連天花板都保留原來的高樓消防管線噴頭,美其名曰「工業風」。想當然爾,窗簾、沙發套也都是自己量好尺寸到永樂市場買布,旁邊就可專業加工。
大稻埕述說著台北如何文化混血
曾經,迪化街就像老朋友,不常見但始終親切,穿著夾腳拖就可四處走逛,永樂市場一樓的林合發油飯和CP值超高的壽司吧,每日中午常大排隊。不論是掃把、蒸籠等傳統生活用具、高級一點的進口食材或中藥材,走一趟總不會失望。即使沒落了蕭條了,底子還在;一間間繁美巴洛克風格、正統閩式建築的老街屋就算門面滄桑,大家風範的裡子仍隱隱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