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人競與天競

2014-01-07 17:15

? 人氣

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學者普遍的認知是,全世界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在逐漸升高:從19世紀的1%提高到20世紀的2%,最近30年更提高到將近3%。如果以2%的速度增長,未來150年以內,人類的平均生活水準將會提高16倍!大部份的經濟學者也都同意,如此驚人的變化絕大部份來自科學技術的提升,也就是以上所說的天競。他們所以得到如此的結論,其理由也很簡單:數千年人類的文明史充滿了人競的痕跡,但是千百年來平均經濟增長率幾乎為零,只有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才真正觀察到顯著的經濟增長。所以,長期的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天競,而不能僅僅憑藉人競來達成。(當然,這也是演化論的前提假設的先天限制,它無法解釋近二百年來的經濟發展。)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天競不一定時常看得見摸的得著,但是若想維持長期經濟增長,人競必須以不妨礙天競的正常發展作為它的一個合理的界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前面說過,競爭是古典經濟學家所認知的富國的不二法門,技術創新(天競)則是近三十年來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同的富國的法寶,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說法是否和現實符合。

大致來說,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有創新力的國家。60年代的半導體,70年代的個人電腦,80年代開始的金融創新,90年代的網際網路都源於美國。雖然在製造過程上讓後起之秀,如德,日,亞洲四小龍等搶佔風頭,但是,她在原始高端人才上的培育,不論是有形的機構(大學,智庫,實驗室等)或者微形的組織(傑伯斯的車房工廠和蓋茨的「微軟」皮包公司)都不是其他國家所能一蹴即成的。德日等國雖然也有相當實力的工業背景,但是真正能夠吸引具有「天競」能力的人才,與美國相比,還是望塵莫及。由於美國擁有最強大的創新能力,再加上它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範圍遍及全球,世界各國只能在此大環境之下,各自找尋安身立命的位置。綜觀之,二戰以後起算,凡是能夠和美國創新力(天競)拉上關係,以及本身的人競發展不妨礙到這種關係的國家,大概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經濟增長。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前蘇聯,中國等)排斥美國的創新力(天競),強調自立更生,往往是事倍功半,經濟衰落(嚴格來說,計劃經濟與天競並不矛盾,問題出在人競的妨礙,這事以後再談)。即使是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例如中南美洲,東南亞等國,他們自身的人競發展往往也正是妨礙到利用美國的創新力(天競)來振興經濟的機會(有關這點也留著以後再談)。

根據以上的說法,臺灣做為一個小型經濟體所面臨處境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二戰以後的東西冷戰讓日本與四小龍的經濟得以蓬勃發展。雖然不具備美國的天競實力和日本工業的扎實基礎,但是憑藉著埋頭發展經濟的人競優勢和部份產業的天競本事,臺灣在20世紀之末也算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國人所引以為豪的經濟成就逐漸退去了光環,政治的無盡內耗更是讓人心憂膽寒。時至今日,在我們努力找出下一批值得培養的明星產業或者選出值得信賴的政治領袖之前,不妨回想一下,在過去的六十年中,我們的人競與天競究竟做對(或做錯)了那些?對臺灣而言,人競的界線到底應該劃在那裡?天競的憂勢又在那裡?對於臺灣未來的發展,也可以經由對人競與天競的正確判斷,從而形成共識,重建人民的信心,這些都是將來在這個專欄裡我想要談的話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