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1999與2000年的這兩年,有50來所私立專科改制升格成為學院與大學(學院也是大學層級),這才是大學急速變為148所的主因,大概是因為大選之政治因素以及傳統產業大量外移之故,所以真要追究責任,國民黨與民進黨都難辭其責,究竟其責任分配是七三拆或六四拆,很難找出什麼邏輯來認列。
我在2002年到教育部時,大部分私立專科幾乎都已升格改制完畢,也已經沒什麼新設的大學出現,但十年教改檢討已蓄勢待發,其中有一項就是攻擊行政院教改會(尤其是李遠哲)要為這個結果負責。其實,1994年「四一0教改行動聯盟」四大主張中的廣設高中大學,主要發起人黃武雄講過很多次,是指公立的部分,因為該行動的主軸在批判政府長期以來以管理主義廉價辦教育,在該脈絡下是很自然會做這種主張的。
1996年行政院教改會所提之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就這部分,寫了一段呼應四一0的主張:
「從社會整體及個人的需要觀察,我國的高等教育都應繼續擴充。最好的方法是由政府掌握公立學校部分,加以規劃,而讓私立學校部分自由調節,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有些團體或批評者很容易高估過去行政院教改會的影響力,而且把教改會等同於李遠哲,這是不太妥當的。首先,教改會報告書簽名的委員除李遠哲外,還有孫震、沈君山、李亦園、楊國樞、施振榮、劉兆玄、林清江等共31人。其中上述有關大學容量仍宜作適度擴增的意見,則是由沈君山主持的高教小組所研議出來而由孫震撰寫的。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撰就以後,到行政院行禮如儀向連戰報告之後就冰起來了,因為黃昆輝在府內有不同意見,吳京在外亦有不同做法,一直要到林清江在劉兆玄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提出並訂定教改十二項行動方案之後,才真正有了一個依據。
評估人的一生功過是很困難的,而且在時間還沒到時就要給人蓋棺論定,更是危險。當年很多重要的教育與校園改革,是時代潮流與很多革命志士開風氣之先,才弄出來的,像四一0的四大教改主張、大學自主與自治、學術自由、學生自治、大學多元入學、課程改革等項,都是很多人在特定時空下的努力成果,不祇是李遠哲自己不敢掠人之美,當年參與推動之人恐怕也不同意將這些功過掛到李遠哲頭上去(縱使是有些人認為不好的教改主張)。不管評估的是一個人的功或過,要有這些認識才是究責的基本態度,是他的跑不掉,不是他的則要尊重歷史。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的七律寫得很好:﹁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我們都應經常引以為鑑。
*作者為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編按:黃榮村校長過去一直關切教育改革議題,在他即將自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任內退休之際,他整理畢生學思歷程,對台灣當前大學教育提出深刻反思,其新著《大學的教養與反叛》於2月由印刻文學出版,《風傳媒》摘錄「教改反思」系列五篇,自29日起連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