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王張會」還沒有開張,隔岸放話聲不斷,焦點環繞在有沒有「馬習會」。
通過歷史教訓,兩岸主事者話都說得很文雅,但棉裡藏針,各有不同想法。
台北想要一些名分和還有一些帶有國際風味的場景;北京要的是承諾,即兩岸往下該怎麼走,兩岸一中要能愈走愈近。王郁琦走走南京和上海自然可以帶出一些時空變幻的感慨,但這只能是外場的外場。
春節前兩岸當局各自披露「王張會」將於年後登場,意味兩岸可以過上一個好年節,不會有突發事件。經過檢驗,雙方都做到了。年後如何擺出上場前的架勢,又都絞盡腦汁各有盤算。
「王張會」等同宣布兩岸接觸已正式走向公務對公務,亦即公權力接觸的層面,這是一個新的開端。已從廣義的政治接觸,直接走向政治接觸,再奢談先經後政或要隔絕政治,相信絕無此理。
前些天,王郁琦很婉轉的說,如果對方提「馬習會」,他會回應,且建議可選擇今年APEC的場合,這話說得很得體,意圖後發制人,有餘味。
餘味就在王郁琦把台灣想要的政治接觸層層裹起來,又故意露饀,不時飄香。
外場的看頭就在媒體傳出的耳語,先是對方有「三不提」,就是不提「中華民國」、「總統」、「民主人權」。會前又傳出對岸要求「王張會」後要有備忘錄,以示雙方都往前走了一步,以為後續接觸的新起點。
看頭就在王郁琦當天的應對進退。
「王張會」得來其實不易,何以雙方都在放話,看來此會雖已確認,但交集實在不多,可以想像營造氛圍是一回事,真要觸壘得分實難。
王郁琦還沒有走,有人形容王郁琦已遭立法院藍綠立委五花大綁,每走一步都很艱難,如果最後就剩下王郁琦和張志軍打聲招呼,行禮如儀,也不必意外。當然也不至於如此,兩岸不大不小可談的事情多如牛毛,湊湊也會有成績。
王郁琦會有一場演講,主題是兩岸青年交流,把希望寄情於下一代,或許十年後就是「90後」接棒,以此推論,王郁琦看得很遠。這是「照遠不照近」,還是「由近及遠」,兩說皆通,就看「王張會」這場像極短促式的接觸能有什麼新發展。
兩岸目前最大的交集除生意外,就是和平發展,講話不帶刺。兩岸ECFA的未來,由於島內意見紛歧,讓馬英九失去主動權。兩岸辦事處的人道探視和媒體長駐,雙方意見更多。由於雙方各有不同的政治敏感,是以雙方都沒有細表。
何謂敏感,其實這些都是異類體制碰撞,雙方又都有體制優越感,且自我感覺良好,這就注定絕非短期內有可能磨合,乃至順利解決難題。再者,馬英九的跛鴨效應歷經和王金平的纏鬥,已經畢現;習近平的強人姿態正夯,從表象看,掌握彈性空間的不在馬而在習,是以台北方面的期待更殷。
台北設定「馬習會」是兩岸的一個突破口,北京當然也願意配合兩人相會。要害不在地點而是身分和場合。只要是黨對黨,天南地北相信習都會不辭勞苦。若以兩岸領導人名義,兩岸任何一地亦可。這和馬此前開出的條件完全不對口。
王郁琦出訪得五花大綁,馬英九出訪豈不要給他上腳鍊,只能碎步前進,外加手銬要坐下來簽字都難,不足,恐怕還得戴口罩,以免上呼吸道遭祖國空氣感染。
文章破題說外場有看頭,這寓示如果兩岸和平發展勢頭不變,「王張會」的形式意義即作場意義大於實質。如果以此期待「馬習會」,可以打包票,雖仍在虛無飄渺間,已注定外場會更有看頭。
「王張會」可大可小,端看後續發展。兩岸當前最重要的是政治減敏治療,先要適應對方的政治敏感,同時提升已方的政治免疫能力。讓體制碰撞能磨合出政治互信。
*作者為資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