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時尚香港不再時尚?

2014-02-27 07:49

? 人氣

東方之珠香港的時尚地位已被上海取代(取自網路)

東方之珠香港的時尚地位已被上海取代(取自網路)

新年首兩個月,香港繼續內耗,接二連三的壞消息也衝著香港而來。繼去年底由設於深圳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其最新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把連續十一年高踞榜首的香港降至第二,被上海首次爬頭後,接著,《時代》等西方媒體以《印傭是香港的奴隸》為題而「唱衰」香港;最新的消息是,美國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公佈年度時尚之都排名,曾經是亞洲時尚之都的香港排名急跌至第二十位,遠遠落後於第十位的上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坦白說,西方各種名目的「排名機構」很多,本不必太上心。但是,我對這個結果還是有點意外的,上海再如何進取,香港如何不濟,也不至於相差十位之多!上海甚至超越新加坡、東京而成為亞洲之冠,香港在亞洲僅排第四位。

當然,上海近十年的發展──從整體的城市面貌到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有明顯的改變,除了浦東新的商廈節節高升外,浦西的舊區重建方面也做得不錯,但西方如此捧上海、貶香港的做法難免予人帶有功利主義的動機。

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四年前同一機構的排名,香港超越巴黎、倫敦、米蘭等國際公認的時尚都會,而居亞軍,僅次於紐約,曾令香港傳媒興奮了好一陣子;當時,香港各大報章均以顯著篇幅報道,但時裝界人士包括著名時裝設計師馬偉明、鄧達智等卻頭腦清醒,認為香港社會在支持創意產業方面的氛圍很不够。

正所謂好事成雙,禍不單行,很多事情往往是連鎖效應。不難想像,隨著政改、普選日子的逼近,香港建制、泛民兩大陣營政爭的不斷升級,乃至激進勢力/本土激力的抬頭和壯大,發洩性粗話、威脅性謾罵等語言暴力將充斥於社交媒體、電子媒體,語言不再是交流的工具,而成為侮辱對手的武器,加上「自由行」隊伍那種大軍壓境之勢所帶來的壓迫和擁擠,香港昔日的優雅和摩登之姿態已漸漸被粗魯的動作和焦慮的神情所淹沒。

排名即使可以不信,數據卻帶出另一層信息:西方一些機構已對日益浮躁的香港失去耐性和興趣……時尚往往不代表時尚本身,還有其背後的基地──前期製作的工場和後期銷售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顯然無法跟從人口到面積都以倍數計的上海比,問題是,上海真有那麼高的「時尚觸覺或感覺」嗎?

若以單一城市對城市論,我不相信上海的得分會超過香港,但對於西方人來說,上海帶給他們的不僅是未來的市場及其周邊城市的附加價值,還有那一份失而復得的舊日情懷,這些懷舊情調隨著上海近年對古建築的積極修繕──比如經過十年翻新後於去年重新開放的「外灘源」,以及將大型舊工廠改造為創意園──比如由紡織廠改成的桃浦藝術區和鋼鐵廠改成的紅坊創意園等。

這些廢置多年的古舊建築物經重新修復、打造後,不但成為一些藝廊和創意工作室駐地,也吸一些時尚品牌來舉行發布會,使之成為一種承載著歷史和現代的紐帶,別有風情和韻味。相對而言,香港雖然名店處處,但名店內外充斥了一張張富而不貴的面孔。

總部在美國得州的全球語言觀察機構是以追蹤全球二十五萬個網誌、平面媒體及社交平台,尋找和女裝、成衣及時尚相關的詞匯和短句,再觀察這些詞字出現的頻率及前後文理,分析後列出全球時尚城市排行榜。

然而,即使如此,以香港高度商業化的媒體和時尚化的環境,時尚相關詞句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絕對不低。難怪有網民質疑「語言觀察」所在城市的互聯網是否發達,將嚴重影響字詞使用量及分析結果。但我只能這麼說,在西方人眼中,香港已月落星沉,上海才旭日初升。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