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閣專欄:消失的鄉愁

2014-08-01 05:21

? 人氣

連住都得擠在狹窄的樓盤之間,香港連家的鄉愁都建立不了。(取自電影《浮城大亨》劇照,這部電影依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被喻為香港的「雙重鄉愁」)

連住都得擠在狹窄的樓盤之間,香港連家的鄉愁都建立不了。(取自電影《浮城大亨》劇照,這部電影依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被喻為香港的「雙重鄉愁」)

「鄉愁,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鄉愁,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心緒為何無端的翻騰,只因為父親曾對我說,這片地原本是我們的啊。(用台灣原住民卑南族語唱出一小段陸森寶寫的《美麗的稻穗》)(重複上述歌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聽到卑南族歌手陳建年唱的這首《鄉愁》,台灣人很容被打動,中國大陸很多農村被拆遷的鄉民也會感動,但在香港,這種因土地的依戀而產生的鄉愁,已然消失。

香港最近有地產商推出新樓盤,裡面有的單位,不到二百呎,只有一個房間,售價近二百萬港元。這麼小的單位,又相對平宜,被稱為上樓盤。即是說,是年輕人打工儲蓄到少少首期,便先上樓,想住更大的?等再儲蓄到更多錢時才換樓。這樣的情況下,居所,只是過渡。能夠產生感情嗎?當他們遷出時,會有依依不捨的懷念嗎?

事實上,香港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會有點鄉愁。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大都是來自大陸,而且少年讀書時,落葉歸根的中國文化遺傳自父執輩,對中國的故土,還有鄉愁。聽到這樣的歌聲時,還會感動。

鄉愁,是隨時間的變易而不同的。對早年移居台灣的人來說,那鄉愁,是對中國文化的鄉愁。像詩人余光中早年的鄉愁就屬這種。如今,相信余光中已沒有了那樣的鄉愁。因為兩岸已經可以來去自如,隨時可以回到童年的故土。而年輕一代的台灣人,鄉愁,是在台灣,不在大陸。

但香港年輕一代,既未見過美麗的稻穗,住的多數是公屋或居屋,家裡是中產的話,住的可能是私人樓宇,但在高樓大廈中,在沒有讀中國歷史的課堂上,土地的根在哪裡?年輕一代的父母,受的是英國殖民教育,看過莎士比亞或狄更斯的作品,比陸游的詩和李清照的詞還多。如果有鄉愁,也許是移民了的國家的那些鄉居生活的悠閒的懷念,根本不會有故土的鄉愁。

港人的鄉愁,早就在殖民時代,逐漸失去。加上回歸後,政府也沒有重視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教育,這正是回歸十七年了,港人很多不認為他們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國人的原因。因而如今的港人,心裡反共厭共的多,對中國有鄉愁的少。

如何挽回港人是中國人的心?就是要如何找回失去的鄉愁的深刻感受。但失去的,可能找回嗎?連住的還是上樓盤,就連家的鄉愁也無法建立,何況是故土情深?

*作者為香港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