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被稱為「摩拉維克弔詭」(Moravec paradox),維基百科對這個名詞的概要說明是:「研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學者發現,高層次的推理需要極少的計算,低層次的感覺運動技巧卻需要用到大量計算資源,這和傳統假設恰好相反。」摩拉維克的見解大體十分正確,也很重要。認知科學家史蒂文‧品克(Steven Pinker)指出:「三十五年的人工智慧研究帶來的主要教訓是,困難的問題容易解決,但容易的問題反而很難解決⋯⋯就新一代智慧型裝置看來,未來可能被機器取代的職業將是股票分析師、石化工程師和假釋裁決委員。未來數十年,園丁、接待員和廚師反而不必擔心飯碗不保。」
品克想要說明的是,機器人專家已經發現,即使面對的是最缺乏訓練的人力,要打造出技能足堪比擬的機器人,都困難得不得了。就以iRobot公司推出的自動吸塵器Roomba為例,Roomba只能吸掉地板上的塵埃,而沒辦法代替女傭完成所有的家務。iRobot公司至今已賣出一千多萬台Roomba,但是沒有一台Roomba有辦法幫主人整理茶几上的雜誌。
涉及實體世界的工作時,人類比機器具備更大的彈性。將單一動作自動化並不難,例如把一條電線焊接到電路板上,或用螺絲釘拴緊兩個零件,但這項作業必須長時間固定不變,並且在「規律」的環境中進行。比方說,電路板每次放的位置和方向都必須完全相同。企業會為這類作業採購專門的機器,要求工程師撰寫程式,測試機器,然後用在生產線上。每一次生產作業有所改變時,例如每次螺絲孔換了位置,就必須暫時停產,直到機器重新設定完成,才重新開工。業界充斥著各種精密昂貴的特殊機具,重新設定機器所費不貲。
面臨轉折點
自動駕駛汽車、在益智問答比賽中奪冠的超級電腦,以及各式各樣高效能的機器人,都在過去短短幾年內出現。這些創新科技不僅是實驗室中的展示科技,而且已經開始在亂糟糟的現實世界中炫耀它們的技巧和能力,令我們不禁覺得似乎正站在轉折點上:許多過去只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的科技,正日漸變成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其他許多例子告訴我們,這樣的觀感是正確的。本章描繪的大多數創新都在過去幾年內發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科技創新領域的改善速度緩慢得令人抓狂,再好的想法最後得到的結論都是,發展速度沒辦法再加快了。但接下來,突然之間,從人工智慧到無人駕駛汽車到機器人,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原本以漸進方式發展的數位科技開始突飛猛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純粹出於僥倖嗎?只不過是許多幸運的突破匯聚的結果?不,並非如此。事實上,從我們近年來見到的數位科技驚人進步可以見微知著,預見即將發生的未來。這是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開端。要了解第二次機器時代為何在此時開展,就必須先了解在數位軟硬體和網路的時代,科技進步的本質為何。我們尤其需要了解科技進步的三個主要特點:指數增長、數位化和重組式創新。我們將在接下來的三章中分別討論這三個特點。
*本書《第二次機器時代》為英國金融時報與麥肯鍚選出今年的最佳商業書籍之一,由天下文化出版,本刊與天下文化合作刊出精采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