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明亮的地方》選刊(4):民主就是請客吃飯

2014-09-12 05:36

? 人氣

中國流亡作家余杰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書寫台灣民主地圖,他沒忘記民主台灣也「同城飯醉」之所,就是「阿才的店」。(時報出版提供)

中國流亡作家余杰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書寫台灣民主地圖,他沒忘記民主台灣也「同城飯醉」之所,就是「阿才的店」。(時報出版提供)

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毛澤東以他血腥而暴虐的一生驗證了此一規律:革命是殺人放火。 與革命截然相反,追求民主的道路,就是吃飯喝酒的道路─有台北「阿才的店」為證,誰說民主不能當飯吃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飯醉」(犯罪)也是一種自由

我第一次去「阿才的店」,是在參觀完陳文成紀念室之後,由允晨出版的廖志峰總編輯做東的飯局。

同桌的有幾位台灣民主進程中的關鍵人物:黃文雄老先生─當年他在美國向蔣經國射出一顆子彈,轟動世界;作為最後一名台灣入境部門黑名單上的人,他回到台灣後,以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部負責人的身分,繼續為人權奮鬥。還有林世煜先生|當年他與鄭南榕、李敖、陳水扁一起辦黨外刊物,近年來致力於發掘和整理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口述實錄,默默深耕,不以寂寞為苦。

這家小小的餐館,身處鬧市區,卻有草木蔥蘢的門庭,不像是要刻意吸引客人上門,倒像是只為等候故友光臨的尋常人家。

那天,我與兩位前輩暢快地交談,他們堪稱台灣民主運動史的「活字典」。所以,我全然記不得那天究竟吃了些什麼菜。

一九九0年,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抱著創建「酒鬼共和國」的理想,一起集資開了這家店。以「阿才」命名,也許暗含「不才」的自謙。主人找來人稱「阿猴」的攝影家侯聰慧幫忙設計,到處搜集懷舊的材料和元素,花了兩百萬才重現五0年代台灣社會的淳樸與溫暖,那是南部鄉下小孩來到繁華的台北城後,一直尋覓不到的氣味。

灰白相間的磨石子地,鑲嵌著幾何圖形的花樣,二十幾年的油煙,將牆壁燻得更昏黃。入眼之處,有老式餐櫥、電風、簑衣、大同寶寶,還有掛在牆上的美援時期的麵粉袋、五十年代的電影海報、老照片,以及「隔牆有耳,小心匪諜就在身邊」、「公共場所,不談論國家大事」的警告。外牆木材立面上,一個刻著「才」字並圍繞三隻酒蟲的木質圓徽,是已故雕刻家蕭一的作品。二樓還有一處榻榻米區,客人喝到微醺狀態,可隨意躺下。

幾年以後,我再來台灣,對阿才的店記憶猶新,便約了政治學者葉浩、出版人鄭超睿與導演楊順清等友人來此吃飯。此時,仁愛路大興土木,門口的馬路被圈起來。

我是一個貪吃的人。這一次,跟朋友們交談之餘,留出一部分視覺、味覺和觸覺,欣賞這裡的菜品:油條蔭豉蚵使用新鮮飽滿的蚵仔,與彩椒、洋蔥、金針菇、青蒜拌炒,再勾芡收汁,淋在切成塊的油條上面,非常下飯;螺肉魷魚蒜是古早台式酒家菜,一般的餐館都不會做了,卻是這裡的保留節目;豬油拌飯是明星產品,鹹香適中,勾起不少人的兒時回憶;以牛筋、牛肚、牛腩費時燉燴的名菜「牛三寶」,像出自「媽媽的廚房」般讓人倍感親切。店是懷舊的店,菜更是懷舊的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