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8年聯合國發佈《人權宣言》以來,人權就成為國際關係的一項重要議題,美國總統卡特任內更是將人權外交推向了高點,1975年通過的《赫爾辛基最終法案》使人權問題成為美蘇博弈的新領域,此後設立的人權觀察組織大大改變了中東歐的歷史進程。人權大體可以分為政治與安全的權利、經濟社會文化的權利,前者算是一種消極自由,也是人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朝鮮代表團所承認的人權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朝鮮人權出現問題主要原因是「制裁」導致的。自2013年2月第三次核試之後,朝鮮面臨著空前的國際制裁力度。朝鮮意外在人權問題上鬆口,也是變相地希望在制裁問題上有突破。
此外,朝鮮人權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朝鮮人權狀況國際調查團的報告顯示,朝鮮存在著嚴重的人權問題。朝鮮主動召開人權說明會,既是一種示弱之舉,也是以攻為守的策略。應該承認,歐美對人權問題的關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小布希總統在回憶錄中寫道,美國關注的是朝鮮的饑荒和人權問題,但是與中國一樣,朝鮮擁核與中美兩國利益都不符。除了核問題之外,人權是朝鮮與歐美周旋的一個領域。此前負責外交的朝鮮勞動党政治局委員姜錫柱訪問歐洲,也表達了願意與歐洲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的意願。應該說,朝鮮在聯合國的「意外之舉」算是此前外交活動的延伸。
朝鮮在人權外交上的姿態集中體現了近期朝鮮的「迂迴戰略」,朝鮮需要直面的問題是什麼呢?核問題。朝鮮需要直面的國家是誰?中國和美國。為什麼朝鮮不在最需要破局的物件和領域中發力,而是將經歷放在了歐洲、中東、北非等地區,還在人權問題上意外緩和姿態呢?從策略來講,朝鮮不能不說玩了一盤很大的棋。當人們在關注「金正恩去哪兒」的時候,已經將注意力轉移了,朝鮮的穩定與否成為各大國關注的對象。在朝鮮未來走向方面,各大國是有不同看法的,這也為朝鮮打破制裁統一陣線提供了可能。
對朝鮮制裁最堅決的當然是美國,而金正日當政期間,朝鮮多次欺騙了美國,小布希任內以六方會談的方式達成了對朝外交政策的國際陣營。朝鮮當然想與其他國家建立雙邊的會談機制,這樣的話,就可以利用資訊不對稱,遊移於各個大國之間。雙邊的談判必然帶來集體行動的悲劇,大國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對朝政策共識。六方會談雖然沒有制止朝鮮發展核武器,但是至少為諸大國的溝通提供了管道。在朝鮮退出六方會談之後,各大國反倒在遏制朝鮮擁核方面建立起來更「強硬」的共識,第三次核試爆之後,各大國嚴格執行了制裁措施,讓朝鮮感到了痛處。尤其是中國不僅調整了對朝政策的序列,將無核化置於首要地位,而且履行了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對於美國來說,自小布希政府開始,美國就拒絕雙邊解決朝核問題,因為美國被朝鮮玩弄怕了。美國已經給出了談判的門檻,就是棄核。所以,朝鮮要短期內打開中美的大門,殊為不易。從這個角度來看,朝鮮高官突然訪問韓國就可以理解了,繞開中美的外交活動,其實目標還是在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