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3月19日,台股爆發恐慌性賣壓,盤中跌停家數甚至超過7百家,顯示市場對疫情恐懼情緒瀕臨極點。而且3月以來,一直給人穩健印象的金融股也重挫、金融指數單月大跌25%,持續高配息的金融族群,為何不適宜長期投資領股息?專欄作家喬王分析了五大要點,以下是文章內容。
「喬王,你覺得存XXX金融股好不好?」「喬王,我加了某個FB社團,大家都在討論存金融股,我也想投資看看。」
最近不知怎麼回事,好幾個朋友不約而同地問我關於台灣金融股的「存股」相關問題。金融股是個投資的好工具嗎?投資金控股是否穩賺不賠呢?長期而言金融股是否能贏過整體市場呢?
老實說,我無法預測,也絕對沒人能預測。
喬王並不反對投資金融股,至少它比「聽小道消息」、「炒短線買進賣出」的投資策略要好很多。只是在你決定「存金融股」之前,請先聽聽喬王的個人看法,否則「存股」存到最後變成「存到剩下骨頭」,可別怪我沒有事先提醒你囉!以下觀點,我會搭配網路上討論度較高的幾個金融股一起分析討論,希望能刺激大家進一步地深入思考。
存股停看聽1:股票是用來投資,不是用來存的
老實說,喬王不太喜歡用「存股」這個名詞,因為任何股票都有風險,只能「投資」不能「存」,在金融世界裡,只有「存款」才能用「存」這個字。一旦股票用了「存」這個字,就很容易輕忽了它的風險!為什麼?
以存款為例,「存」代表在約定的時間可拿到「確定」的利息,也代表「隨時贖回」都不會造成「本金損失」,萬一存款的金融機構倒閉,還有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的最高300萬元可理賠,所以可以幾乎可說是無風險的金融工具。
至於股票,配息期間無法保證能獲取「確定」的股利/股權,而且隨時贖回都可能造成「本金損失」,萬一發行股票的企業經營不佳甚至倒閉,甚至還得承擔變成壁紙的風險!既然如此,鼓吹「存股」豈不就像是鼓吹「存保險」一樣,讓人容易輕忽投資的風險而不自知?
以第一金為例,2008年最高均價為38.8元/股,最低均價為12.2元,過去15年內的股價波動度其實也不小 (波動度可看標準差,標準差愈大,代表波動度也愈大)。
存股停看聽2:大到不能倒,不代表一定穩賺不賠
許多人可能會說:「金融股的資本額雄厚,又是特許行業,不用擔心會倒閉啦!就算真的倒閉,政府也會出來救它!所以金融股一定很穩!」台灣的銀行是否真的大到不能倒,我既不知道也無法預測,但我知道:「投資金融股有可能拿了配息,卻賠了本金!」
比如說:1989/6/22國泰人壽股價高達1975元,2007年國泰金股價曾高達94.3元,2020年已跌到只剩下40多元。
想想看,假設你當年因為「存股」的觀念,而把幾十年辛苦賺來的收入都重押在金融股,等到你真正需要退休時,才發現本金已大幅縮水,你是否會欲哭無淚?你是否真的敢拿你所有工作收入,去賭未來的金融股股價不會縮水?
存股停看聽3:金融股也不保證長期穩定配息
喬王評估企業是否穩定成長時,通常會檢視近15年以上是否有連續穩定的配息紀錄,而且必須涵蓋金融海嘯時期,才能反映出企業在不景氣時受到的影響。而金融股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就在於它的穩定配息,那麼想必金融股都有穩定的配息,對吧?
這可不一定唷!由於台股屬於年輕的新興市場,很多股票不像成熟國家的股票一樣可以找到超過15年以上的連續穩定配息數據,所以很多台灣的金融股,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這麼穩定。(反觀國外股票,可以找到連續15年以上配息成長的公司股票)
以台新金為例,過去18年內有連續12年配息紀錄,表現還算OK,但配息不算穩定,遇到經濟不景氣時可能無法配息(ex: 2006年、2007年、2009年無配息紀錄)。
而玉山金一樣在過去18年內有連續12年的配息紀錄,表現也還算不錯,但一樣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無法配息 (ex: 在2003年、2007年無配息紀錄)。
存股停看聽4:分散存金融股並未真正分散風險
基於好奇心,我也加入了一些鼓吹「存金融股」的FB社團,有的社團標題清楚寫明了要存某幾檔金融股,甚至還有不少人建議「為了避免集中風險,要分散存這些金融股」。
但以財務規劃的角度來看,分散風險必須配置在「相關性較低」的投資標的,但投資不同的金融股,相關性其實是很高的,仍舊是「過度集中在金融產業」。
更不幸的情況是,當其他產業蓬勃發展時,集中投資金融股無法享受該獲利;當金融產業遇到衰退時,集中投資金融股卻會一起表現不佳!所以,就長期來說,分散投資金融股雖可以避免單一公司獲利不佳的風險,卻無法避免整體金融產業不景氣的風險。
存股停看聽5:犧牲股票的成長性,換取現金流的穩定性
我看到不少20至30歲的年輕人,近年開始一股腦地大量購入金融股,而且希望「存」到退休,我的內心對此感到既訝異又擔憂。畢竟,年輕人的投資本金雖然很低,但他們最大的本錢就是「時間」,因為時間可以創造指數型成長的複利效果。長期歷史數據顯示,全球股市 (無論是台股或美股) 通常都有6%至8%的年化報酬率,如果想要降低波動度,可以透過指數化投資、股債配置、長期投資、再平衡等方式達到穩定成長的效果。
反觀投資金融股,假設投資人未將領到的配息再投入資本市場(即股利再投資),那麼就只能創造「單利」而非「複利」效果;長期而言,這種投資法為資產創造的成長,速度一定會比較慢。
就算你懂得將金融股的配息做再投資,一來配息須分離課稅,二來再投資也要扣除交易手續費,所以扣掉這些成本後,精算其資產成長的效果,可能反而不如投資整體市場。
正因為金融股「大而且穩」,成長性勢必不如某些新興產業,一旦你選擇了投資金融股,其實是拿「穩定配息」換取「資產成長」,反而錯過了把「雪球」滾大、參與整體市場成長的大好機會。以合庫金為例,2011年至2019年期間,它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相對較高 (約5.2%至7.1%間),而股價波動度相對較低 (股價由18.1元漲到20.1元)。
而2011年至2019年同一期間,代表台灣整體股市的台灣50ETF(0050),現金股息殖利率雖然不高 (僅有約1.3%至3.5%),但資本利得成長幅度卻高達47%(股價從56.6元漲到83元)!
比較這兩檔標的後,你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年輕時,就將大部分資金放在這類的定存股領固定配息?或者是,應該依照自己可接受的風險屬性,將資金按照比例分別配置在積極、穩健、保守類型金融商品,讓資產也有更大的成長機會?
總結
喬王寫這篇文章,決不是為了唱衰「存」金融股這種投資策略,只是看到太多人把「存股」效果吹捧得太誇張,甚至當作畢生投資目標,反而忽視了過度集中投資的風險,也忽視了整體股市的長期複利增值效果,不得不苦口婆心寫這篇文章來提醒大家。
最後,幫大家做以下3個簡單總結:1.金融股雖然相對穩定,但千萬別把它視為存錢,因為投資一定有風險,可能是跌價風險,也可能是未配息的風險。
2.既然投資都有風險,就不能把資金通通都押寶在金融股,而是要將一部分資金分散在相關性較低的標的(如債券型商品)。
3.投資金融股的好處是降低資產波動度,但也代表犧牲了資產成長性,如果你離退休還很久,或者暫時不需透過領息過生活,應該要投入多數資金在穩健成長的整體股市。
註:本篇僅為心得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投資前請審慎評估。
作者長期關注房地產/貸款/ETF/美股/資產配置等知識,目前身兼金融業PM/部落客/Hahow好學校平台授課講師,立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更多人輕鬆踏入理財的世界。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喬王的投資理財筆記,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