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籃球陷入黑暗期,大專籃球員的光榮時刻已結束,謹慎的「升學考量」成基層選手唯一出路

2020-03-24 22:56

? 人氣

另外,看看國內2支挑戰ABL東南亞職業聯盟的台北富邦勇士以及寶島夢想家,雖然都是具有規模的職業球隊,但每支球隊有3個名額保留給外籍球員,在能力上他們也將擁有最多的發揮空間,為了在跨國聯盟中取得一定的好成績,對於能立即貢獻戰力的球員肯定是首選,所以面臨跟SBL一樣的情況,現在台灣環境並沒有能力負擔、慢慢培養年輕球員,一但失去了能發光發熱的舞台,這些從小就靠著運動表現一路升學的孩子們將頓失優勢,落入與眾多應屆大學生競爭的窘境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年榮獲冠軍賽MVP的健行科大後衛林俊吉即將畢業,但較為嬌小的身材是否能受到職業隊的親睞,也是個問號。(余柏翰攝)
今年榮獲冠軍賽MVP的健行科大後衛林俊吉即將畢業,但較為嬌小的身材是否能受到職業隊的親睞,也是個問號。(余柏翰攝)

回到「學生」本分,科班學生必須在升學上考量更多

當職業籃球無法成為這些從小唸科班孩子們的選擇時,台灣關注籃球運動的球迷們必須要有個覺悟,這幾年國家籃球的實力及國際賽成績,將來到前所未有的低點,這些都可能是會發生的狀況,如果「生存」成了這些孩子脫離學生身份之後必須面對的難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增加訓練、提升自我籃球技巧上的不足都成為次要的考量,他們必須像一般大學生畢業面臨「就業」的考驗,找工作、透過自己在學校所學的技能,找到自己未來在社會上生存的角色,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科班生當年在選擇大學時,最大的考量是什麼?

回顧過去10年台灣大專籃球的轉變,越來越多學校在代表隊上的組成上,不同於過往聚集在「體育」這樣的系所,而是讓這些「體育保送生」打散到各個學院科系,讓他們在籃球專長之外還能擁有一技之長,舉例來說,傳統籃球強校台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高雄師大等等,都以體育系所為主,另外像是台灣藝術大學、義守大學、健行科大或近幾年開始重新加入公開組行列的政治大學,這些學校的籃球代表隊也表現的十分突出,則是以非體育相關系所來培育這些科班生,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學生們在擁有「單項運動專長」的基礎下,還能有其他技能,給他們在未來就業選擇上有更多可能性,讓天賦潛力比較沒有這麼好的運動員,能早早思考轉換跑道的可能性,但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這些球員是否意識到這樣的困境,或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這樣的人生選擇?

總括來說,不少科班學生在非體育系所中,依舊是特別的存在,大部分孩子也許對於學習這件事本來就沒有太大熱忱,只要符合一定的課堂出席率、完成一名學生最低的學業要求,基本上校方都不會太為難這些「因籃球專長而入學」的孩子們,但最大的問題是,這樣的狀況是否讓這些孩子們認真在課堂上學習到些什麼足以生存的技能嗎?相信現實情況下,沒有人可以給予肯定的答案,但這必須是校方、家長甚至是學生自己,未來必須重視的問題;從基層球員的培育開始,就必須考量未來是否能投入職業賽場,以籃球員為例,如果不能,又有怎樣其他的選擇、有什麼除了籃球之外的興趣,而自己是否具備相對應的能力,這些都必須納入「升學的考量」,而非單純的選擇能夠打球且籃球資源豐富的選項;運動員是一個在生理及心理上都經過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訓練才能造就一名選手,我們也不乏看見國外曾經以運動員為目標,在轉換跑道之後有令人刮目相看成就的案例,目前台灣的科班制度看似稍微限制了基層運動員發展的廣度,但運動員在其他領域能有怎樣的可能性,不嘗試永遠不會知道,關鍵在於這個社會如何鼓勵這群孩子,勇敢的嘗試並全力以赴。

台灣籃球環境並不是沒有低潮過,但我們不知道這樣的困境會持續多久,這個社會不能毫無目標的培育基層選手,給他們一個沒有未來的夢想,台灣籃球最高殿堂改革勢在必行,在不確定究竟會花多少時間來改善職業環境的情況下,基層選手必須要有最壞的打算,提早轉換跑道,或是義無反顧的在這樣最糟的環境下,保有堅持成為職業球員的決心。

◎加入風運動粉絲專頁,帶你掌握更多國內外體壇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柏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