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黨版修法 管碧玲也扮演關鍵角色
除了黨團總召柯建銘外,內政委員會召委管碧玲也扮演關鍵角色。據了解,在發現《國土計畫法》爭議時,管碧玲就在第一時間於黨團群組示警,提醒要防止行政院修法被污名化,內部在經過討論後,立刻對外定調「必須替行政院說話」,且宣告相關法案不會強渡關山。管碧玲身為召委,除了參與行政立法會議的討論組外,也親自向民團溝通。
對於《國土計畫法》的相關條文,當時在討論時也有2個方向並行,包括限縮在土地友善的領域,不過民間團體堅持「不予接受」,所以行政部門內部也認為需要因應的彈性,便不侷限在3個領域,且當時提出文化、農業、新能源等3個領域的首長也不盡同意。所以管碧玲也請行政院副秘書長何佩珊向行政院長蘇貞昌報告,考慮不修《國土計畫法》該條文的可能性,最後由柯建銘再與蘇貞昌確定後,才敲定民進黨團版本的內容。
與民間社團溝通 洪申翰:不是說服,是讓雙向意見流通
過去與環團較為熟識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被柯建銘、管碧玲徵詢,請他聯繫民間社團,並由洪申翰嘗試與民團討論核定國家重大政策的定義和程序。對此過程,洪申翰形容,像是環團就有很多種不同的樣態,進行溝通是要讓雙向意見流通,不是「說服」民間團體,他會將民間的各種顧慮仔細評估消化,讓民進黨團內部也能了解和接受。
洪申翰表示,所謂的溝通,不是「把環團一個個叫來」,然後問「XXX有沒有意見」、「XXX好了」的這種摸頭方式,而是採取來來回回雙向的狀態,才會讓人有信任。洪申翰指出,在經過多次與民間團體的討論後,自己也努力讓黨團充分知道民間團體的想法,還有大家的討論內容。洪申翰也描述,在討論過程中,大概是有幾個場合很多人同時一起討論,可能大家都提出意見,讓議題能一點一點推進,再去分別了解不同需求、相關團體在意的點。
洪申翰認為,對於此次的修法,大家都存在討論調整空間,但前提是民進黨團跟民間能理解,才有後續綜合性的討論,至少最後是有空間、有機會,再做一點改變。洪申翰舉例,像是最後黨版提出的條文,對於《國土計畫法》第15條不做變更,就是有做過很多討論,整個過程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學習,而且絕對不會是一個人或是「特定的誰」的功勞,大家未來也仍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