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慎防管制措施讓經濟長期停滯

2020-04-10 12:00

? 人氣

屆時勢必得用更重的政策手段,才能維持經濟體系的運作。但二○○八年金融海嘯的經驗顯示,這些經濟刺激政策只是以預支未來收入的方式,來減緩當前經濟困境所帶來的痛苦。大幅度擴張的財政政策,短期內雖然能提供紓困與失業救濟財源,但後果就是累積過高的公共債務,成為未來的沉重負擔,債務付息支出將排擠未來的公共建設財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量化寬鬆、大量購債的貨幣政策更非不需成本,雖然短期能釋出資金,維持貨幣體系運作,但後果將是陷入「流動性陷阱」,惡化整體經濟體系出現「L型」復甦的可能。

台灣目前的防疫措施管制得宜,但防疫管制措施也必須與維持經濟運作而採取的貨幣政策、財政措施緊密扣合,保持政策協調與平衡,才能確保在疫情控制與維持經濟最低限度運作之間獲得適度平衡。一旦有任何閃失,將導致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嚴重大蕭條。

從3月17日起,法國全境封鎖。4月5日,巴黎知名商業街「里沃利街」人煙稀少,有一人慢跑,一名女子伸展身體(美聯社)
法國疫情嚴重已採全境封鎖。巴黎知名商業街「里沃利街」人煙稀少,有一人慢跑,一名女子伸展身體。(美聯社)

以口罩生產分配為例,政府強制徵收、限制價格與購買數量的管制做法,短期內能消弭囤積心理所造成的恐慌性需求。但這個徵收口罩、強制分配的手段只是因應階段性防疫需要,對民生物資調配的暫時措施,並非市場經濟運作的邏輯。未來隨疫情控制與口罩生產數量提高,恐慌需求降低之際,必須思考如何適度放鬆管制,逐步恢復市場經濟的運作。

政策應增加「防疫復甦」思維

未來除「防疫減災」的思維之外,也應逐步增加「防疫復甦」的政策思維。兩者間適度平衡,而非只是擔心疫情擴大,貿然採取更嚴重的管制,讓經濟活動陷入更嚴重癱瘓的後果。

在疫情控制之餘,必須思考如何逐步解除對經濟體系運作的種種管制措施,讓市場運作能有競爭力的恢復,才能讓經濟逐漸復甦。這個「防疫減災」到「防疫復甦」的思維,值得深入思考,並落實成為對策。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